
港人植牙七大常見誤解
在香港,植牙已經成為不少成年人解決缺牙的主要方案之一。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植牙治療的牙醫,我觀察到,很多患者在接觸植牙前,都帶着一些既有觀念與假設——有些來自親友經驗,有些來自網上資訊,甚至只是道聽途說。
當這些想法與臨床現實不符時,就可能影響判斷,甚至影響治療效果。以下,我將整理七個港人最常見的植牙誤解,並逐一剖析背後原因與可能後果,讓大家在作出決定前,有更清晰的方向。
誤解一:收費高低是唯一判斷標準
在香港,患者對醫療費用的敏感度很高,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單以「便宜」或「昂貴」來衡量療程優劣並不準確。
植牙屬於長期工程,收費不僅包含植體和牙冠的材料,還涉及臨床評估、影像檢查、手術計劃、風險控制及術後跟進。過低收費,可能意味材料等級、設備配套或術後支援範圍有所限制;而高收費亦未必必然代表最佳效果,仍需視乎醫生經驗及整體計劃。
專業提醒:在比較收費時,應留意是否已包括植體、牙冠、影像檢查、導板製作、覆診及保養服務等項目,確保療程可預測、可控。

在比較收費時,應留意是否已包括植體、牙冠、影像檢查、導板製作、覆診及保養服務等項目,確保療程可預測、可控。
誤解二:別人的經驗可以直接套用
不少患者會參考親友的植牙經歷,但每個人口腔條件有很大差異。骨質密度、骨量分布、牙周健康、咬合狀況,以及全身健康史(如糖尿病、骨質疏鬆)等,都會影響手術方式、恢復期及長期穩定性。即使用同一款植體系統,術後反應與耐用年限仍可能截然不同。
專業提醒:治療方案必須根據個人情況制訂,不應假設別人的療程就是自己的最佳方案。
誤解三:臨床評估可簡略甚至省略
植牙是一項需周密計劃的手術,而非單一程序。若在計劃階段未做足影像檢查(如CBCT三維掃描)、口腔健康評估及骨質分析,就倉促動手術,可能出現定位偏差、與重要解剖結構距離不足等問題。部分患者在植牙前,還需先處理牙周炎、拔除殘根或補骨,否則會影響長期穩定性。
專業提醒:完整的植牙計劃應包括病史詢問、臨床檢查、影像分析、模型製作及模擬植入,確保位置、角度與日後牙冠修復能兼顧功能與美觀。
誤解四:科技等於保證
先進科技(如3D導板、CBCT影像、電腦模擬)確實可提升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但科技只是工具。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骨質、咬合與美學需求,靈活運用科技,而非完全依賴機械數據。若缺乏臨床判斷,單靠設備並不能保證長期效果。
專業提醒:科技是輔助,醫生的判斷與即場應變能力才是確保療程成功的關鍵。
誤解五:忽略咬合及全口規劃
有些患者只關注缺牙位置的植體安裝,而忽略全口咬合關係。若新植入的牙冠與原有牙齒咬合不協調,可能導致局部受力過重,引發植體周圍骨吸收,甚至影響鄰牙健康。
專業提醒:植牙必須放在全口功能的框架下考慮,包括咬合力分布、牙列排列及美觀比例。
誤解六:完成療程就不用理會
植牙完成並不代表「一勞永逸」。植體與天然牙一樣,需要定期檢查與專業清潔,以預防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若缺乏良好口腔衛生或忽略覆診,數年內便可能出現骨吸收、牙齦退縮等問題。
專業提醒:每年至少一次專業檢查與清潔,並按醫生指引使用牙間刷、牙線,才可確保植牙長期健康。
誤解七:對療程範圍及收費了解不足
植牙費用結構可能較複雜,若在治療前未獲清楚說明,中途才發現有額外費用(如臨時牙冠、補骨、牙齦塑形、影像檢查等),容易造成誤會。
專業提醒:開始療程前,應取得書面資料,列明每個階段的內容、時間表、收費及可能的附加項目。
專業總結
植牙並非單純的手術,而是一個結合精準計劃、技術執行及長期維護的完整醫療過程。避免陷入常見誤解,應從了解自身口腔條件、與醫生充分溝通、確認療程細節與收費範圍,以及建立持續保養習慣開始。
穩定、舒適、耐用的植牙,依賴的不是單一因素,而是計劃、執行與維護三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