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04-07 16:49:00

蝸牛式的關係處理

分享:

他稱呼她為梁小姐,她叫他吳先生,這樣客氣的稱呼,有誰想到背後的千仇萬恨。
 
「我只有這樣稱呼他,才可以平心靜氣跟他說話,否則我又會很憤怒。」梁小姐說。
 
「我不知道我做了甚麼,令你恨我恨得那麼深,還要在兒子面前說我是廢物。」吳先生說。
 
「吳先生,算吧。」梁小姐說。
 
說到兒子,二人也暫且不再針鋒相對,但很快又忘記了,另一輪的吵鬧又開始。
 
跟這對父母認識,是因為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不但影響了學業,還在學校出現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阻礙同學上課,學校社工認為孩子的情緒與家庭關係有關,才轉介過來的。
 
見到父母的爭吵,重複又重複的內容,沒完沒了的空洞對白,緊張又無奈的氣氛,還有不斷的爭吵,絕對沒有能力解決雙方之間的任何矛盾。
 
短短數分鐘,我已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張力,何況那9歲的兒子?問孩子有見過父母這樣嗎?兒子說:「每天也是這樣,自小我已知道他們是這樣的。我最怕見到媽媽拖著行李,說可能以後不回來。」
 
梁小姐說:「我是不會走的,只是衝動說出口。」
 
或許梁小姐或吳先生的吵鬧,大部分都只是說說,而沒有甚麼實際的行動,父母關係也不會壞至有你便沒有我的地步。但若果孩子長期活在父母之間無法處理的矛盾當中,孩子便不自覺地也會投入父母的關係。
 
就算父母沒有真的離開,但這些令人驚心動魄的場景,只會一幕一幕的在孩子腦海中久久不散,只要有少許的不妥當,孩子便在戒備狀態中,你說這樣的孩子,那還有能力專心發展自己的成長?
 
父母之間的矛盾,好像跟孩子沒有直接關係,有的父母選擇相信孩子不懂事,也不會明白,但有的父母明明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有一定影響,但就是沒有辦法好好地處理家庭關係。
 
如父母以蝸牛式的方法去處理雙方的矛盾,一直迴避問題,遇事便躲在殻中,不面對不處理,又或以極慢的速度去處理問題,相信孩子自然也會成為另一隻埋在泥下的蝸牛。

adbl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