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8-10-11 12:30:00

運動量與慢性病的關係

分享:

筆者最近在大學修讀一科有關體育運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討論人類如何由一個做運動的想法,再付諸行動,然後演變成習慣,繼而成為一個社會文化,當中涉及多個層面。

其中一個名詞Physical Activity(活動量)對我們生活上有極大影響,不少研究有關運動量與慢性疾病關係的研究報告指出,日常活動量不足導致慢性疾病風險提高。大部分香港人生活繁忙和長期處於過分靜態的狀態,身體處於Physical Inactivity(活動量不足),令體重超標及身體機能每況愈下,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機會相對增加。

因此,近年社會也提倡要恆常運動,尤其每日進行帶氧運動。研究指出,Physical Activity 即運動可有效提升身體效能,改善血管內動脈的結構。高活動量會提升身體各器官機能及增加血管的體積。動脈有助心臟泵出血液,可以令血液帶氧,再將血液傳送到肺部,進行帶氧運送程序。除此之外,血管的體積亦會根據體能活動而變化。

相反,Physical Inactivity(體能活動不足)會令身體機能有反效果,首先,身體對外間預防能力下降;其次,有不良生活習慣者,其影響更甚,例如長期吸煙者,運動量不足而引起的肺癌機率亦會提高。同時死亡率和有關心血管疾病導致之死亡率,與運動量多少也有直接關係,高運動量人士之死亡率相對偏低。因此我們需要正視在日常生活中要提升活動量。

作者: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主任李玉儀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