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11-07 04:29:21
日報

《凶器》 驚唔使用「嚇」嘅!

分享:
《凶器》 NowTV

《凶器》(Weapons)用一個直接又可怕的畫面開場:美國東岸小鎮,凌晨2點17分,一位老師班上的17名小學生同時走出家門,然後像被召喚般消失。電影沒有把重點放在「兇手是誰」或「真相為何」,而是跟進「之後」發生的事 ── 恐懼與流言如何擴散、信任如何短時間內崩塌。戒酒失敗的老師、找不到孩子的父親、疲於奔命的警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傷口,互相牽連,誤解亦不斷發生。

全片採用分章和更換視角的方式呈現,你剛以為抓住了重點,下一段又被拉到另一個人的角度,這種結構會讓人有錯覺在賣弄敘事手法,其實全片把焦點從個人害怕甚麼,擴大到社會上一群人害怕時會做甚麼,每個人面對未知時的本能反應,比怪物更為可怕。

觀眾之所以緊張,並非靠血腥或突然嚇人的畫面,而是從日常細節之中滲出來:一個不對勁的眼神、一句多餘的追問都足以讓場面立刻變冷。中段偶爾出現的黑色幽默,它提醒我們事情已經失衡,悲傷竟然可以滑向荒謬,表示整個社會真的病了。

很多人會把《凶器》歸入「藝術恐怖片」的討論,卻保留類型片的直接和粗糙,節奏推進明確,有刺激的感官畫面;同時結構上的心思又讓它不流於俗套。這樣的處理很貼近今天的生活節奏:訊息是破碎的,情緒先一步衝到前面,真相卻往往滯後。當你以為在追一條線索,回頭看才知道一直在圍著同一個空洞打轉,整個社群在恐懼裡慢慢失焦的過程。

adblk6

《凶器》用清楚的類型手法,拍出當代社會熟悉的焦慮。不靠噱頭,而是把恐懼放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次沉默,足以讓一個社群一步步解體。你或許沒拿到所有答案,卻會更明白真正可怕的是甚麼──不是看不見的怪物,而是我們在害怕時,彼此做過的那些事。這也是為甚麼這部電影值得在戲院裡完整看完:黑暗未必會給你真相,但能讓你看清這個小鎮,也看清我們自己。電影已在HBO Max自選服務上架。

文:何阿嵐

Now TV原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