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今日不能完整地寫一篇劇後感,原因是看得立雜又零碎。新劇全部開了頭看得一兩集,有些好promising(如《American Crime Story:The Ass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殊不簡單,想睇多幾集先講(又開期票);有些水準急劇倒退中(《This is Us》),但因為追(衰?)開有條路,有少少「算嘞,快快趣趣睇埋佢了咗件事」之感,每晚頂盡可以煲得一兩集,老編你就大人有大量,俾一段仔篇幅我吐糟一下吧!
深水催淚炸彈
既然提起《This is Us》,編劇終於在「超級碗」、這個一年一度美國人極度重視的運動節慶日子,投擲一枚深水催淚炸彈,披露Pearson這一家最摯愛的爹哋Jack如何死去,連此集都定名為《Super Bowl Sunday》,擺明不催淚不罷休。不是劇透,由第一季鋪陳到如今第二季中段,無論是閃回或現在進行式,編劇都不厭其煩地建立Jack的死是如何影響著這家人的過去、現在以至未來:大仔Kevin半紅不黑的sit-com演員生涯、二女Kate處於癡肥->減肥->癡肥無限輪迴/半放棄狀態/行屍走肉般生活、養子Randall想成為如Jack一樣的完美父親那種overachiever心態,Jack的幽靈不僅如吊靴鬼般haunt住這一家,也令本來好地地一齣平實刻劃現代美國家庭悲喜及掙扎,甚至有機會成為偉大神劇,倒退成為「到底邊個點死->終於死咗->要觀眾爆喊」的肥皂劇,這樣說不是抹煞其製作認真以及演員們的精彩演出(Mandy Moore飾演妻子Rebecca得知丈夫死訊,演繹的層次多到,毫不過火),正因如此我更覺tragic,不是為Jack的死,而是為劇集原來的potential,給編劇一手斷送。
過度操控變平庸
編劇及showrunner Dan Fogelman在toy with觀眾的情緒是有其一手,而且非常有效,此劇成為NBC重頭皇牌,為這個早已積弱的大台爭回不少收視,可以跟Shondaland一爭長短(both收視及煽情度,這個可以講足一匹布咁長,我仲有追《Grey’s Anatomy》,死未);第一季開頭充滿新鮮感的講故事手法,兩段時空並列互切,有好多段美麗感人的篇章:Pearson收養黑人小孩Randall,一個黑人小孩在白人家庭成長的身份認同及迷惘,長大後追尋生父的尋根經歷,飾演成年Randall的Sterling K. Brown,因為超水準演出而成為艾美及金球獎雙料視帝,這些都是第一季難忘又動人的章節。但中段打後開始精心鋪排Jack的早逝對這家人的深遠影響,為達催淚效果,去到迹近不合理的地步。罵我缺乏同理心都要講,人到中年,Kevin還像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小屁孩,自己一手破壞個人事業及感情生活,仲日日怨天尤人;Kate認為自己是導致父親死亡的罪魁禍首,活在自己心魔中,理直氣壯要全世界(主要是她未婚夫)包容;三人中最正路是Randall,所以演員得獎不無原因,除了演員出色,角色最能叫人認同這點不能抹煞。
當觀眾是白癡
這樣刻意堆砌,去到終於揭露Jack具體死因(放心不會劇透),也是充滿WTF moment,劇集播出後此死因的網上搜尋上升5,000個百分點,外媒也找來醫生評論當中不合理之處,其次連死因名字也刻意點明未亡人的處境,畫公仔畫出腸,當觀眾是白癡,可以任意操縱及擺弄,才最叫人氣憤。生離死別天人永隔本來已是催淚保證,好地地平實寫來不行,係要搞出有咁大龍鳳得咁大龍鳳,本來「係愛呀哈利」,變成真心燥,由衷戥一班出色演員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