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球都關注日益嚴重的環保問題,但為何沒有人提及其實音樂製品也要環保。人類總是喜歡貪新忘舊,但是永無始境地購買一些沒有實在價值的潮流產品只會為未來的地球增加更多垃圾和消耗更多寶貴資源。以80年代發明的CD以為可以取代黑膠和卡式帶為例,人類爲了貪方便而甘愿放棄更富人性和感染力的黑膠和卡式帶便是人類對音樂品質的要求一大倒退。世上無論任何經典和名貴的CD錄音,其音色都不可與頭版黑膠和卡式帶同日而語,那管你用上過百萬元一台的 CD機和解碼器也於事無補,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今次我用作測試的曲目是筆者十分喜愛的本地原創流行曲「天若有情」。
首先我重播1990年新藝寶發行的頭版卡式帶。
開始的Intro是旋律極之優美百聽不厭的琴音,接著是女歌手袁鳳英甜美的嗓子,可以清楚聽到她温暖的鼻音和喉底實在令人感覺舒服,扣人心弦的搞擊鼓更把歌曲步步帶向高潮,令聽者產生激動的感覺。這就是她最「真實」的聲音,不需要高科技的名貴器材,只要一部三磁頭卡式錄音機便可以欣賞得到,沒有難度,比聽黑膠簡單得多,更沒有炒豆聲的干擾,發燒友為甚麽硬要捨易取難把聽歌復雜化?
接著我重播同年發行的12" 45rpmEP。開始琴音的Intro比較暗淡,人聲亦尖了一成尤其是聲尾的S聲很明顯,搞擊鼓沒有之前的扣人心弦,整體失卻了一些感染力,再加上勁炒豆影响了聆聽的樂趣,一些本地的黑膠壽命其實可以很短。
最後我重播1993年發行的CD版本。開始Intro的琴音比較硬,人聲卻帶有很重的數碼味,尤其是聲尾的S聲十分刺耳,敲擊鼓的中音很微弱,感染力大打折扣,這正是數碼化對原創藝術的傷害。要想聽「真」啲和提高對音樂的鑑賞力,回歸Analogue是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