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以為楊紫瓊是香港演員,畢竟她做過皇家師姐。好彩,小時候已培養閱讀娛樂雜誌的良好習慣,知道她是馬來西亞人。
1) 或者應該這樣說,楊紫瓊是來過香港發展的演員——她成為演員的starting point,是香港。
2) 是八十年代的香港。在1984年《貓頭鷹與小飛象》,她是青年中心輔導員Miss Yeung,輔導曾經誤入歧途的青年,卻被頑劣的馬斯晨,當面寸到喊,她的善良,被說成是令自己感覺優越的虛偽表現。但有理由相信散場後大家都只記得貓頭鷹與小飛象,以及《誰能明白我》。
3) 在八十年代港產動作片宇宙,女角的存在,主要負責製造危機等待救援,等待男人救援。奸邪的女角?一樣是製造危機,務求令迷戀她的男人一身蟻。直至《皇家師姐》,楊紫瓊與羅芙洛真真正正,面對和挑戰一個由臭男人組成的邪惡世界,期間不需要男人伸出援手(事實上也沒有男人能夠伸出援手)。當然,未必需要將這種處理視為一種女權的重視和展示,講到尾,商業考慮。

《皇家師姐》,確立楊紫瓊打女形象。
4) 就是這麼一個商業考慮,讓楊紫瓊有異於同時代香港女星。當其他香港女星不是靚就是好靚,楊紫瓊呢,是靚&好打,而通常,大家都只focus在好打。
5) 於是在《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她即使是邦女郎,卻不像過去邦女郎只作為一件工具,作為突顯007雄風的附屬工具,而是擁有戰鬥力,幫到007,(某程度上)跟007是對等的——問題是,她這個邦女郎再強,都是只此一次,沒有下一次,由始至終直到永遠的都是占士邦。
6) 一個在八十年代香港影壇起步的打女,到了九十年代尾,進入荷李活,荷李活正需要吸納華人面孔和港式動作處理——其實真正想吸納的,是港式動作處理的方法與思維,華人(「華人」是一個廣義),無非是載體,一個方便展示Chinese kung fu的合理載體,當外國演員漸漸能夠充當這個載體後,這群來自香港的武打明星,也漸漸失去當初的獨特。
7) 千禧過後,楊紫瓊既會拍《霍元甲》、《蘇乞兒》、《劍雨》這類武俠片,同時也會拍荷李活出品的《藝妓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和《盜墓迷城3》(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作為故事裡一個懂得講英文的東方面孔角色;唯一例外,是《昂山素姬》(The Lady)。
8) 楊紫瓊明明拍過很多電影,但大家往往只記得她的打女出身;她究竟屬於哪個地方?馬來西亞?香港?荷李活?法國?好模糊,這種模糊,無疑方便了她遊走世界各地參演各種類型的故事,但同時,注定散落四周。
9)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抓緊了她這種散落四周,並分布在多個平行宇宙——這既是虛構故事,卻又同時融合了楊紫瓊本人,借一個移民到美國的華人,超現實地描寫了一個既虛具實的女性身份困境,再怎樣將生活碎片重新組合,合成一個完整人格。
10) 而過程中需要打。當年Madam打的是實體臭男人所象徵的男權,現在Evelyn要打的是一場實在的身份虛無危機。

《奇異女俠玩救宇宙》是虛構故事,卻結合了現實中的楊紫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