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作者渴望所有華人都能看到的文章,內容提及一名印度工程師發表題為《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那名工程師在往上海的長途航班上看見不睡覺而用iPad打遊戲或看電影的乘客,基本上都是中國人。作者引述媒體報道,中國人年均閱讀0.7本書、韓國人7本、日本人40本、俄羅斯人55本、以色列人64本等等。
其實在網絡資訊發達的時代,少看印刷書本不足為奇。但網絡並非中國獨有,上面的數據縱使有統計上的誤差,但那差距也實在相當驚人。在國內的書店,「打書釘」的人不少,買書的也很多,但可能上網的人更多,所以閱讀書籍比例上小。
有古諺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出處是《孟子》,談的是《尚書》。現今普遍解作不可盲目或輕信書中的內容,要自己獨立思考分析,並反覆驗證。其實在網絡時代,以訛傳訛的文章比書籍報章上的更多。例如有時事評論或生活小品,其出處被指是本地某大學校長,目的是借助該校長名聲來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另外有關保健的文章,常常有似是而非的民間智慧或新療法,往往某大學的醫學院系主任或專科醫生「被成為」作者,令人認為西方醫學權威也提倡該類治療手法。雖然有關人士已公開否認,但幾年來,文章還是被人在社交媒體以高速轉發。幾年下來這些文章的點擊率不斷攀升,結果成為「事實」,變成「訛聞成真」、「反腐朽為神奇」。最後,我想借古鑑今,「盡信網,不如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