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世代的「職業倦怠」為甚麼來得快?
Z世代就是1997年至2012年出生的一代,他們正在加速進入職場,他們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個人價值的實現有強烈渴望,也願意為心理健康勇敢發聲。不過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也讓這一代容易陷入「職業倦怠」的困境。
Z世代的「職業倦怠」,不是「抗壓性低」,而是他們對不合理制度與無意義工作的高度敏感。他們從小被灌輸「要有熱情」、「做你喜歡的事」,一旦進入傳統職場,往往迎面而來的階層文化、僵化制度與缺乏透明的管理方式,讓他們感到無力與挫敗。他們渴望的是「工作的意義」,而非只是薪資與職稱。
傳統企業的文化,往往與Z世代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他們渴望的是開放、透明與能自由成長的工作環境,但現實職場往往強調規則與效率,讓人感到壓抑,導致「職業倦怠」加劇。與前幾代不同的是,Z世代很願意談論心理健康。他們不會把壓力與情緒一味忍下,而是尋求認同與療癒。但問題也在於他們對自己要求高,希望工作能展現自我價值、社會影響力、生活平衡,一旦達不到,就容易感到挫敗與倦怠。
Z世代「職場倦怠」的表現,可能會提早離職、頻繁轉換工作,甚至勇敢公開談論心理健康。他們這種「離開」並非逃避,而是一種尋找能讓自己發揮所長、保有熱情的空間。其實他們用「倦怠」這個訊號,重塑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令現今職場文化逐步改變。
「職業倦怠」或許是提醒我們要重新思考職場的設計、管理的邏輯,乃至工作的本質。我們不該將Z世代的「職業倦怠」視為脆弱,而是要正視他們對工作意義的重新定義。Z世代用他們的敏感與直覺,正在讓職場重新定義「成功」的樣貌,這不再只是生存的地方,而是能夠滋養、發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