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城超前部署抗災守護香港 更須重視善後工作
超強颱風「樺加沙」來勢洶洶,今天下午天文台將發出八號烈風信號。政府早於上星期已發出預警,吸收之前的經驗,今次政府各部門的超前部署比上次規模及範圍更大更廣,各紀律部隊嚴陣以待,香港國際機場亦有大量航班一早已取消,學校今明兩天都會停課,各行各業亦自行部署應變安排。總的來說,大原則是以市民的生命為優先考慮,生活上一點不方便,還是需要忍受的。此外,颱風的善後工作,更不能掉以輕心。
對不少人來說,颱風就等如額外多一天假期,但其實這只是社會進步才出現的情況。必須強調,颱風的本質是天災,在七十年代早期以前,香港在颱風過後大都是滿目瘡痍,亦必然伴隨着人命傷亡,以1962年颱風溫黛為例,當時就造成超過180人死亡。
數十年來,香港雖位處颱風頻襲範圍,但憑着良好的預警機制,及市民的抗災意識,香港都能夠大致平安度過,就連近年最強勁的颱風之一、2018年的山竹,掛起十號風球,破壞力超強,但吹襲香港時也沒有奪走人命,這是香港之福,更反映香港社會在長期與颱風的博弈中,集體建構出的制度靱性及協同效應,包括預測愈來愈準確、排水系統的改善、政府各部門的社區支援、市民自行部署防災的素質及意識提高等。
然而,天災無常,颱風路徑與強度的變數仍多,預測亦不能百分百準確,加上地球暖化令極端天氣漸趨常態化,風勢及雨勢都比以前更難應付,所謂百年一遇,甚至500年一遇的天災,只會更頻密出現。今年7月,美國德州出現突發性嚴重洪水,罹難超過百人,遠超預期,在科技先進的美國尚且如此,面對天災實在不能掉以輕心,過往能夠安然度過不等於是必然,所以每次都需要周詳部署,需要官民合作抗災。
今次記者採訪所得,近幾天不少市民已經為颱風超前部署,在超市掃貨儲存食物準備抗風,嚴陣以待的情況雖然有點誇張,但這仍是值得嘉許的,因為這些風前部署只怕做少,不怕做多,亦反映香港的市民的防風意識。
反而,颱風過後的善後安排更值得大家留意。固然香港在颱風後清理道路等的高效率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能只顧風後服常上班,而輕視天氣變化。記得2023年颱風「海葵」襲港之後,突然而來的破紀錄暴雨令多處出現水浸,甚至黃大仙港鐵站整個淹沒,事前沒有人預計得到其嚴重性,原來颱風後仍需要持續提高警覺。以近年的經驗來看,颱風後的部署才是對我們制度的真正考驗。
展望未來,應對極端天氣常態化,必須成為全社會持續努力的共同課題。政府固然需要進一步檢視基建標準,加強巡查舊樓及山坡等的風險,更需要利用科技提高颱風預警的精準度。同時,更需要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市民的避險意識,不要在風暴期間追風逐浪,為自己及其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在此,感謝在颱風期間堅守崗位的各行各業工作人員,守護我城,令香港在極端天氣的挑戰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