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0-17 04:30:50
日報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分享: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早幾星期看了這本暢銷書,我很誠實的總結一句,這本書寫得最好的是——書名。相信是因為這書名改得太好,它才成了暢銷書。作者還有其他作品,銷路應該沒有這本高。而且,書的精華其實就是這九隻字,不多不少(你想多啲都冇!)。我對這九粒字滿有共鳴,因為我是從小就對世界很多反應。讀中學時,我還曾經「英雄感作祟」,路見不平,替同學出氣,最後惹禍上身。

30歲生日,我和拍檔說我想退隱幕後(可是今年因為拍檔又重出江湖了);31歲生日,我說我不想再對外說話。所以由十多年前開始,我就退出social media,我對外發表任何意見了,至今都沒再在社交平台公開寫甚麼。其實一切都和這思想很類似——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這個世界已經有太多太多評論和意見,真的不需要我再扮演「時事評論員」多發一言一語,況且我又不是誰。

網上和現實的世界,就好像《Interstellar》不同星球的維度一樣,網上的一日,是現實的四分一日。早前又有一件在網上熱了半天的話題,就是有個在香港教英文的外國女生,常常拍片上網,但惹來網絡上不同的批評,說她kam說她沒禮貌,最後引發欺凌、起底等等,害那外國女生最終被學校炒掉了;然後她在網上哭訴事件,再有人發現她應該是有「亞氏保加症」(輕度自閉症的一種),又倒轉引來網絡大眾的支持和同情。半天內的風向,轉來轉去,比現實世界的風球快得多。

adblk6

這些事情很新鮮嗎?沒有,天天都在發生相似的事情,有時大件事一點,很多時小事一椿。其實那個外國女生,或者是因為病患,所以有時候語氣行為輕輕帶點無禮,但她從來沒主動對別人做過傷害,可說是「無傷大雅」。很多人卻覺得「網上乜都講得」也不用負責,(語言暴力)傷害別人也不會惹麻煩,反正都是用假名假相留言的。「網絡」就是這樣的一頭大怪物,而且相信這頭怪物誰都殺不掉。

在網上看到這些「又一單不幸事件」,由於我已經「犬儒」多年,所以保持「沒對這件事有反應」,但我還是做不到「別對每件事都有『感覺』」,感覺/感受仍然是自己控制不到。我常常感覺網絡真的很toxic,有種討厭。我有輕輕想過有沒有辦法去對抗這種toxic,但我自覺很渺小,所以大底沒可能。只能希望有一天我真能夠「別對每件事都有『感覺』」,那我就完全「脫俗」了,不知是好事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