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長吳克儉拍板繼續微調教學語言,教育問題政治解決,不合資格英文中學毋須落車,引起教育界譁然,他本人仍然感覺良好,其後發表網誌稱「學校已不再二分為中中和英中」,足見他並不明白實施母語教學的真正意義、遠大的目標,目光停留在見步行步,教育理念在哪裡?
教統會於2005年發表《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報告》,面對英中、中中二分法的標籤效應,清晰目標是適合英語學習的學生,入讀英文中學接受英語教學;英語能力未達的則入讀中中,以母語提升學習興趣,大力投放資源加強學生英語水平,當時的主題是「母語教學,學好英語」(後來修正為「母語教學、中英兼擅」)。母語教學真正的目標,是盡力發揮中中母語教學的優點,令學生有興趣學習,於學科表現及英語水平可媲美英中,當中中升讀大學比率追近,甚至超越英中,扭轉家長盲目追捧英中的慣性,由「市場行為打破英中壟斷」。
資源傾斜於中中的方向,政府曾經採納,公布檢討教學語言的同時,注資語文基金8億至9億元,提升中學的英文教育水平,撥款向中中傾斜。中中最多可申請300萬元撥款,但英中最多只可申請30萬元。可惜,方向正確,力度不足,中中獲得政府的支援,遠遠不夠令中中追上英中收生的優勢,普遍中中始終於家長心目中較次一等。不過,必須強調中中於多年來,以母語教學培育學生保持學習興趣、自信心的表現出色,培育人才無數。
傳統母語教學的中學,其實不乏名校,如培正中學、真光中學、金文泰中學和培道中學等等,名人輩出多不勝數,以培正中學為例,家長由幼稚園、小學及中學都熱烈追捧,一條龍固然是賣點,但同時可見只要學校質素高,升讀大學比率高,家長並非必然抗拒中中。哪為何不可多幾間培正?當年檢討中學教學語言的專家小組都相信,只要中中得到足夠支援,加上母語教學培養學習興趣,中中生學習絕不遜於英中生,甚至更懂得思考、靈活和表達。屆時中中或母語教學有一定支持,英中繼續教導英語能力達標的學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打破中中、英中的標籤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