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風中的「網紅」
香港文物探知館現正舉行「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展品中有多個造型獨特生動、手工精緻、神態逼真的唐代陶俑,深受公眾喜愛和關注,瞬間穿越千年,在社交平台「走紅」!
這些陶俑活靈活現地展現唐代漢胡文化的交融,是甚具趣味的藝術瑰寶。當中,甘肅省慶城穆泰墓出土的「彩繪黑人舞俑」最具人氣。這陶俑皮膚黝黑,長髮及頸,髮梢上卷,頭紮橙色頭帶,上身穿圓領窄袖衣,下身穿豹皮窄腳褲,足蹬黑色皮靴,以丁字步站立,動感十足。網民稱它為穿豹紋瑜伽褲的「健身初哥」。
關於陶俑的身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非洲裔,另一說是源於東南亞地區的土著—南海「崑崙人」。唐代國力強盛,通過海上絲路與南海諸國密切往來,有黑人寄居中原實不足為奇。這個陶俑正好反映唐人對音樂舞蹈的酷愛和異域文化的包容。

「彩繪黑人舞俑」2001年在甘肅慶城穆泰墓出土,被網民稱為穿豹紋瑜伽褲的「健身初哥」。(慶城縣博物館藏)
反映唐代娛樂文化的「滑稽戲俑」及「袒胸胡人俑」亦極具特色。「滑稽戲俑」描繪滑稽戲(又稱參軍戲)的表演者。參軍戲在唐代宮廷和民間十分流行,是一種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小型戲劇,具滑稽元素。這類表演源自五胡十六國後趙時期,開國君主石勒因參軍官員貪污,下令優人穿上官服扮作參軍,其他優伶從旁戲弄嘲諷,帶諷諫意味。至唐代,參軍戲內容越趨繁雜,角色不再限於參軍,到宋代逐漸演變成雜劇中的滑稽戲,後來更發展為淨丑的插科打諢,類似今日的「相聲」表演和香港流行的「棟篤笑」。
「袒胸胡人俑」身穿胡服,袒胸露懷,挺着凸出的肚腹,面容生動,神情嗔怒中帶着似笑非笑的詭異。研究認為這人俑生動刻劃了唐代廣受歡迎、類似現代魔術的「幻術」娛樂表演,反映了唐人多姿多彩的娛樂活動。

甘肅慶城穆泰墓出土的「彩繪滑稽戲俑」(左)、「參軍戲俑」(中)及「袒胸胡人俑」(右),反映唐代多姿多彩的娛樂文化。(慶城縣博物館藏)
上述陶俑均出土自甘肅慶城唐代穆泰墓。穆泰(660-730年)在武則天時期曾任游擊將軍,鎮守西北邊疆。其墓曾多次被盜,金銀財寶早已散失,考古學者在2001年清理該墓時只發現約三十件陶俑,包括胡人俑、文官俑、武官俑、參軍戲俑、牽夫俑、跪爬俑、侍女俑、小立俑等;以及墓誌、銅鏡、開元通寶等約九十件文物。在盜墓賊眼中一文不值的人物陶俑,經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後,多件被列為一級文物。它們造型獨特,面相、神情、衣飾、體型、線條均充滿張力和個性,是我國陶塑藝術的珍品。由於人俑造型百態,並呈現典型的漢人和胡人面貌特徵,反映墓主人穆泰深受當時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唐朝的厚葬風氣讓墓葬出土的文物成為當年漢胡文化交流的證據。
除了這五件精彩人物陶俑外,展覽亦展出其他形象、動作、裝扮、表情各異的陶人俑,包括神情嚴肅、衣飾正規的「彩繪胡人文官俑」;活力十足、時代感強的「仕女打馬球三彩俑」;髮式精緻的「仕女陶俑」;以及英姿颯颯的「三彩天王俑」,展現唐代包容開放的盛世和多姿多彩的生活。
內容豐富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由即日起至12月31日於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免費入場,大家萬勿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