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中的飲食文化
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以八個單元從不同角度呈現大唐盛世,其中第三單元「樂居長安」談到唐代的飲食文化,趣味盎然。唐代詩人李賀在《將進酒》描述,「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顯見唐人嗜佳餚,好美酒。
酒、茶和美食在唐代的社交和文人風雅生活扮演重要角色,在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遺址出土不少金銀酒具器皿。當時精湛的金銀器和窰燒工藝,以及審美要求,令唐代酒器和茶具的造型設計甚具巧思。唐代頻繁的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促使都城長安商鋪酒肆林立,出售的酒類品種多元,有黃酒、米酒及來自西域的葡萄酒等。

金銀酒具反映唐代的酒文化,圖中的「酒令籌」是唐代飲酒遊戲的用具。(鎮江博物館藏)
酒具能反映唐代的酒文化,文人雅士飲酒作樂時有助慶活動和遊戲。展出的「酒令籌」是唐代飲酒遊戲的用具。唐人飲宴時愛玩「酒令」遊戲,每枚「酒令籌」正面刻有令辭,上半段採自《論語》 語句,下半段為酒令的對象、內容和方法,主要有「自飲」、「勸飲」、「處(罰)」和「放」四種。這組「酒令籌」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屬首次發現,為研究唐代酒宴風俗提供珍貴資料。
「三彩龍首杯」是另一件盛酒器,杯身以龍頭為造型,龍口吐水柱上卷至額部形成把手,非常別緻。有研究指,唐代以猛獸頭部為造型的設計,源於西方的一種飲酒容器「來通」(古希臘語的譯音),傳入長安後,逐漸依本土的飲食習慣調整為杯形。

洛陽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龍首杯」,很可能是離洛陽不遠的鞏縣黃冶三彩窰址的製品。(洛陽博物館藏)
另一套來自洛陽博物館的「三彩人形注七星盤」套裝酒具,因形狀如眾星捧月而得名。圓盤上有一豆、一杯和六盞(即小杯)。它特別之處是盤中的陶豆上有人形水注,該人俑豎卷髮、高鼻深目,是典型的胡人形像,人俑身穿長袍、手持角杯屈膝而坐,管身中空可注水,不過人俑注容量很小,似為裝飾之用。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套裝酒具或與胡人帶西域葡萄酒東來有密切關係。

「三彩人形注七星盤」於河南洛陽孟津縣周寨村出土。(洛陽博物館藏)
除美酒,唐人亦愛茶。唐代飲茶文化從宮廷和寺廟傳至民間,唐人喜愛將茶餅碾碎成末後煎煮飲用,也會加入胡椒和鹽作調味。飲茶是當時士大夫和文人的雅事,以茶淨化心靈,烹茶和飲茶的器具亦非常講究。
江蘇省鎮江丁卯橋遺址不只出土酒具,亦有大量銀製茶具。展覽展出執壺、茶托、荷葉形器蓋、火箸、茶則及茶勺;其中鏨刻荷葉形器蓋工藝十分精細,荷葉的蒂、莖、葉脈巨細無遺,是唐代精美金銀器中的代表作。這些茶具上均刻有「力士」二字,學術界認為可能是唐代的名牌商標。

茶具「荷葉形器蓋」工藝十分精細,荷葉的蒂、莖、葉脈清晰鏨刻。(鎮江博物館藏)
飲茶又怎可以沒有點心!展覽展出的四件小麥點心,出土自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這些並非陶製陪葬品,而是以小麥粉為原料,經手工捏製、烘烤製成的食物。因新疆氣候乾燥,這些點心得以經歷千年仍保存完好。除了點心,阿斯塔那墓地還出土月餅、餛飩、胡餅和餃子等多類型食品;反映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葡萄、核桃、奶酪、胡餅、胡椒等西域食材、香料和食品紛紛傳入中原地區,為日後多元的中華飲食文化埋下種子。

小麥點心造型多元:有簡單的圓柱形、刻劃有紋路的葉子形、也有稍為複雜的麻花形和四棱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社會經濟發展、蓬勃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使長安城匯聚八方來客,在漢胡交匯融通下,催生多樣食品和享用佳餚美酒的器物。想了解更多唐人飲食文化,不容錯過「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展期由即日起至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