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局「一帶一路」獎學金計劃的「甩甩漏漏」方案,於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被批評得遍體鱗傷,我亦開宗明義若計劃未能保證本地生與外地生對等的合理升學機會,請恕我無法支持。一帶一路國家學位的認受程度、學生前途不清、輸入輸出比例欠奉等等批評已一再重申,在此不贅。我反其道而行,想宏觀一談獎學金計劃的潛力。
香港從來都是國際大都會,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圖、早前在香港舉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是從多年來集中於西方市場,開拓出一條新興市場的發展。香港社會對一帶一路國家認識不深,甚至抱著「大香港」的輕蔑眼光去看待,只是愚而好自用,未能欣賞其他地方的優點。
大學除了著重知識增長,更重要是全球化的交流,互換地方智慧、經驗、特質,產生協同效應。人才從來不分地域,有能者居之,不論甚麼地方只要知識水平達到入大學要求,香港作為國際人才匯集的地方,沒有任何理由拒諸門外,更遑論比較新加坡每年大量發出獎學金吸引世界各地的尖子。
部分議員對特首梁振英恨之入骨,逢政府推出的政策不問詳情全數否定,看不到計劃對輸入人才、培育本地人才的長遠優點。一帶一路國家部分是相對落後,但其實當中不少是發展成熟、潛力無限,市儈一點說是商機無限。
簡單而言,香港想引入投資,是否可考慮輸入汶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富有國家的學生來港修讀環球經濟、金融;促進科技交流的,可引入以色列科研的學生;促進旅遊業,又如馬爾代夫的學生;有關天然資源開發或貿易,資源豐富的國家更是多不勝數,就算是藝術色彩濃厚的,於一帶一路國家也多的是。當然交流、獎學金計劃促使人才互換,從來都是雙向。一帶一路獎學金值得做,看過教育局方案只可說句:「方向正確,方法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