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士業界面對Uber及網絡召喚車入侵市場,經歷愈見困難,再不改革便步入夕陽。我上周出席的士業議會活動,喜見的士業界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由召喚方式、收費程序、評分機制等全方位改革。我於app推出當天立即下載並試用,即使忠言逆耳,為了業界的發展,我也得提出批評是「亟待改善、恨鐵未成鋼」,的士業界步伐再追不上,危矣……
的士app的原意是提供認證優質司機的服務,杜絕小部分害群之馬的拒載、兜路、濫收車資、駕駛態度欠佳等不良行為,同時為乘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務。app推出的第一天(5月19日),作為關心業界的一分子,我立即下載試用,安裝及註冊過程尚算簡單。我於當天上午11時許,嘗試用app在立法會召喚到灣仔、尖沙咀等,可惜全部未獲附近的士回覆。約12時再次用app召車到中環,等候約6分鐘後獲一位司機電話回覆,但稱「我在尖沙咀,要等等,而且等好一段時間喎。」我難以理解,為何在金鐘召車,卻有尖沙咀的車回應,唯有婉拒,換言之又一次召車失敗。同日大約下午2時,於中環召車到金鐘,嘗試多次同樣無人理睬。
app的另一不足是設計不夠仔細,也不夠「使用者友善」(user friendly),例如「出發地點」不能用定位(gps),需由用家於地圖上尋找所有位置;而「目地的」也不能簡單用文字或語音輸入,同樣要在地圖上拉到目的地,若乘客不清楚目的地在地圖的位置,根本不能用。
測試失敗後,我致電的士司機了解對app的反應,結果是「唉聲載道」,有司機抱怨app的召喚資料是英文,部分司機不懂而未能接收召喚或亂接一通。
我將看到的不足全數向業界領導層反映,期望優化app只是第一步,更多司機成為認證的士司機、引入優質的士、新型號的士等等,令業界健康發展,否則的士業猶如逆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