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社論|強積金應真自由行 置業升學自理退休
美國總統特朗普開打關稅戰,環球股市震盪,4月強積金市場表現疲弱,特別是股票基金遭遇挑戰。根據強積金顧問公司GUM的數據,截至4月16日,GUM強積金綜合指數下降至241.8點,月內回報率為-4%,年初至今回報率為-1.4%。強積金人均4月虧損11,163元,年初至今累計虧損3,815元。在市況波動和經濟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強積金絕非穩賺不賠的退休投資選擇。
儘管如此,每名香港打工仔仍需強制為強積金供款。積金局過去亦多次進行制度微調,目前正就強積金「全自由行」展開公眾諮詢。方案建議,無論是在實施取消「對沖」安排之前已入職,或之後新入職或轉工的僱員,都可以每年一次將現職僱主的強制供款,全數轉移至自選計劃下新設的「僱主強制供款專項帳戶」或個人帳戶中滾存增值。僱員之後可自行安排如何投資。積金局行政總監鄭恩賜表示,每年一次的做法參考現時的「半自由行」模式,認為這樣能夠平衡各方面考慮,避免大幅增加轉移次數及小額結餘的帳戶數目,從而減少行政成本。
積金局提出的「全自由行」,無疑可讓打工仔更進一步掌握如何管理未來的退休儲備。然而,真正的自由行應讓市民全面主宰。政府規定僱主供款,但強積金的成本最終由僱員承擔,打工仔變相要「九折出糧」,強積金制度有必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過去,強積金制度經歷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證實病危的市民可在醫學證明下提早領取強積金應急。但強積金制度的封閉性,始終未能有效解決市民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例如,應有一個置業夢想,許多人希望擁有一層自住、一層收租的房產。以當前樓價緩緩向下,300萬元附近的二房上車盤,三、四百萬元的選擇也不少,首期可能只需數十萬元,年輕夫婦若能領取部分強積金供款,便足以支付首期上車。
故此,若要實現強積金真正的自由行,應允許將供款用作置業用途,這樣不僅能讓年輕家庭實現置業夢,還能增強他們對這城市的歸屬感。新加坡有組屋政策,將國民首次置業的成本控制在可承擔的範圍內,國民亦可動用公積金內的供款作為置業用途,包括支付首期、每月供款及印花稅等。特區政府應參考當地做法。
年輕人在升學、進修及創業時也需要資金。政府推出一系列資助計劃,倒不如讓年輕人動用自己的強積金退休儲備,讓他們在年輕時好好裝備自己,從而獲得更高的收入回報,實現更理想的退休生活。
世界銀行於1994年提出退休保障三大支柱的概念,這三大支柱分別為個人自願性儲蓄及保險、強制性退休金計劃,以及由政府管理的社會安全網。其中,個人應對退休生活負有首要責任,政府的介入愈多,個人的彈性自然愈少。
根據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去年底的調查,香港人的「儲蓄安全感」指標顯示,每人每月的平均儲蓄金額達9,800元,按年增近一成;四成市民每月平均儲蓄達1萬元或以上,增加了6個百分點,顯示港人普遍有儲蓄習慣,懂得積殼防饑。相信只有少數港人因疾病、際遇等因素未能累積足夠的退休資金。因此,政府的角色應集中於建立安全網,對有需要的市民給予支持,同時對現有的強積金制度進行大幅改革,成為真正的自由行,而不應將強積金變成「強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