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地產代理工作已接近50年。從一開始,我已察覺房地產市場與別的市場有很大的分別,參與者要掌握市場難度極高,要作出一個正確的選擇並不容易。因為樓宇是一種齊一性很低的商品,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特色,加上每次交易的參與者都有自己的處境與獨特的偏好,導致樓宇的成交價一時一樣,很難標準化。
此之所以,房地產既沒有中央市場,亦沒有一致的價格。每宗交易都需要經紀協助配對,並在談判交易條件時,需要經紀穿針引線,才容易成交。內裏的複雜性,並非單看表面的呎價,就能一清二楚。
因此,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普通人都不易掌握,只有那些在交易前線的地產經紀才比較了解。這種情況令我覺得,做地產經紀的有責任把從市場接觸到的訊息,公告社會,與民共享。
中原地產連同利嘉閣,在香港共有503間分行,有6,500餘名前線工作人員;他們一年四季都在市場上打滾,接觸到的資訊與數據,可謂非常豐富,極有參考作用。我並沒有藉着自己在掌握資訊上的優勢去謀取個人私利,反而把這些資訊免費提供給社會,以增加市場的透明度與可讀性,令市場參與者更有條件去作恰當的判斷。
起初,我們只是透過傳媒,向社會提供一些有標誌性的成交個案作參考;後來,就借助互聯網的普及,把我們自己所有的成交個案公開,市民可以免費查閱。高高低低的價錢,不經篩選,一目了然。我們不但把最新的成交放上網,還把歷史上的成交紀錄亦數碼化,以方便市民輕易就得悉市場的真象。
此外,我們又利用中原電子地圖,把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數據,按中原自製的分區劃分,讓每個業主或準業主都可以掌握到自己物業所在區域的背景資料,而非只是一般性的價格資料。買家能夠查閱的包括當地的人口分布,男女比例,經濟收入,鄰舍設施,以至交通網絡等。
我們除了為準買家提供個別單位的具體資訊,還制訂了一系列足以反映整體市況的指數,供市民參考。包括:(i)反映價格趨勢的中原城市指數;(ii)反映租金趨勢的中原租金指數;(iii)反映市場情緒的中原經紀人信心指數;(iv)反映銀行按揭估價與成交價關連的中原估價指數。有了這麼多的統計結果,市民就可以對市場了解得更加透徹。
我就是因為深知市民視置業安居為人生中頭等大事,才調撥這麼多資源去增加市場的透明度。中原在這方面的花費數以億計,而我們所提供的數據卻全是免費的。
數據能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已發生的事情。至於未來將會怎樣,市民亦會有興趣聽聽市場人士的預測,所以經常都有傳媒要求我對下一階段的市況作點預估。我雖不斷提醒,人類並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他們還是一而再地回頭找我,反映我的預測,即使並非次次實現,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既然市場有需求,我才會不厭其煩地成了市場上最老的樓市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