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1-21 04:29:58
日報

拳擊體量分級 VS 籃球無限制賽規

分享:
籃球

拳擊同籃球我都喜愛欣賞。有一次,朋友問:你覺得籃球運動,球員有高有矮,高佬可以伸手點籃板,但矮個子就不成了。他亦舉例拳擊比賽以體重分開羽量、輕量及重量級等,並指這賽制就公平多了。

這令我思考,考慮「生理體量」便就是公平了嗎?

首先,拳擊的體量分級制,我認為是一種「防範風險」的考慮。以體重劃分級別(比如蠅量級、重量級),生理條件決定了選手的比賽能力,拳手的體重同出拳的力量相關,如果把蠅量級與重量級選手較勁,那重量級選手一拳打在蠅量級選手身上,便有極大可能造成嚴重損害。故在這邏輯上,把拳手以體重分級比賽,才是一種公平的較量。

至於籃球是否又需要制定平等制度?若單從籃框與人體高度作考慮,正常情況下,人越高,投球入籃應較身材矮小選手者有優勢。但身高並不是唯一考慮,球星艾倫艾佛遜(Allen Iverson),官方身高為183cm,實際身高約為178cm,但他被稱為戰神,矮個子敏捷身手,在球場上經常過關斬將;很多2米長人、高個子經常被他左穿右插,舞到氹氹轉。

再看看NBA大前鋒球員平均身高為206至211cm,而控球後衛平均身高則只有185至195cm,NBA共有30支球隊,這證明了不同身體質素,適合在不同位置上得以發揮,統計數字來自全球最頂尖的籃球聯賽NBA。這個美國聯賽已成立了46年,數字據有參考價值。

adblk6

事實證明面對一樣高的籃框、一樣長的球場及統一規則之下,面對球員不同的身體質素時,仍能處於一個已經盡量公平的競爭環境。不用回避生理上的差異,反而差異性更製造出多變的戰術與出人意表的結果,增添了球賽的可觀性。

故此,運動的公平競技精神,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拳擊的「直接身體碰撞、個人體量化的獨鬥」,體量差距是競賽公平的關鍵;籃球則講求「團隊合作、分工互補」,體量優勢的考慮次於團隊合作的運動性質。

拳擊靠「限制差異」,籃球以「包容差異」,目的都是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