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年男性的家庭角色焦慮,像一根隱形的繩索,緊緊地束縛著他們的身與心。身為家庭的經濟支柱,面對壓力和挑戰,往往產生無力感與焦慮,我有「中男朋友」甚至去到寢食難安,須求醫心理專家。
想像一下,早上匆忙出門的「中男」,心裡不僅要搏殺工作,還要擔心家庭中發生的事情。
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企,供樓、養家加上供養祖輩,在年輕時,還能硬撑著。但到了「中男」之齡,猶如一匹六、七歲的馬匹,高峰期已過,但又要繼續作賽,後起之秀從後趕上,自己的心和力已開始下滑,心中的不安可謂不言而喻。
但現實上,很多中男們,家中老少仍須照顧。我認識的很多長輩,也是貼心的,懂得體貼後生一輩,盡量不想兒女擔心,懂得自理之餘,還會幫手湊孫。
反而孩子的成長卻是「中男」的痛點。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中男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本已複雜,兒子可能還有共同話題,但女孩子的心事,爸爸少不免便面對難處,問多問少也要小心衡量。
另一方面,中男希望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而在西方教育法中,常說「不要鬧,只要氹」,可是在我認識的很多家庭中,很多「中男」就算已能做到了西方教育的要求,反而是一些子女卻不懂得這種善意,還是在父母面前選擇「眼望手機,耳戴headphones」。
更讓中男心痛的,是在家庭中感到的孤獨感,「中男」就是面對壓力,也多會選擇默默承受,因為跟家人說著面對的「困難」,大概也只是加重了家人們的擔心和壓力,實際上卻未必幫得上忙(我知道這樣說,是現代家庭相處的大不韙,但我想說真實話,而不是違心言)。
註一:我也會鼓勵「中男」走出孤獨的焦慮,嘗試與家人溝通,或是與朋友分享心事,當然這是充滿挑戰的。
註二:不是只有中男才有「苦」,每個家庭成員也面對不同壓力,只是今次題目是「中男之苦」,有機會會再講其他相類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