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5-10-27 06:00:00

新常態成了新常態

分享:

「新常態」為近期的大熱詞組,它最初在2010年出現,是形容西方國家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經濟新狀況,指一些在過去原來不正常的狀態變成慣常狀態,這些根本性的轉變並非短暫波動,而是帶來了「新常態」。

「新常態」通常用來描述一些經濟指標,例如: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失業率、通脹率等。但最近不少人以這詞組形容另類範疇的事物,例如某國的監管機構對違規銀行施加「天價罰款」,可以想像,受罰銀行面對天文數字罰款的「新常態」,必定非常震驚。

在其他領域亦出現不少「新常態」。《國家地理雜誌》2015年10月號其中一篇文章報道,全球有十分之一年齡介乎五至十七歲的兒童為童工,實在令人心酸。讓人稍為寬心的「新常態」,是全球童工人數估計由2000年的2.46億人減至2012年的1.68億人,因此,各界必須繼續努力改善情況 。

在香港,今年十月有報章報道關於年輕人欠債的一項調查,指出一個「新常態」,就是現今不少年輕人不會對破產感到羞愧,反而認為是行使權利的機會。有人會查詢如何規避《破產條例》的限制,如何借錢不被發現,破產如何不用還錢等。對這些青少年而言,申請破產的代價不高,四年後便可「解封」,又是一條好漢。然而,這是值得香港新一代學習的「新常態」嗎?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劉怡翔

adbl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