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6-03 06:00:00

普教中此一時彼一時

分享:

近年本土、政治入侵教育專業,普教中的普及程度再次成為社會熱話,民心轉向,不少輿論將普教中妖魔化,猶記得當年本人擔任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主席時,純粹考慮教育角度,因普教中未確定成效而拒絕全面推行,卻被群情洶湧的教育團體狠批「孤寒」、「無承擔」、「卸膊」。此一時、彼一時,社會氣氛支持或唾棄普教中,均難以避免有政棍「玩政治」所致,何時才可將「教育問題還給教育專業」﹖

由我擔任語常會主席開始,按我當時感受,輿論、學界及教育團體一直逼政府推行普教中,回看2008年的剪報對語常會有如此批評「近百萬莘莘學子今日開學,普通話教中文科(簡稱:普教中)在本港學校愈見普及,但語常會仍空談計劃。」;當時報道亦有「有校長直斥政府此舉(普教中試驗計劃)猶如推行語言拔尖教育,不單投資失誤,更不切實際兼卸膊,促請全面資助及落實普通話教中文。」

當時社會未有今天般反內地、反普通話的風氣,學界普遍推崇普教中可令學生「我手寫我口」,中文水平定有裨益。我當時則逆流而上做「大反派」拒全面落實,是考慮到當時研究並非全然肯定普教中成效,當時我曾撰文指「近10年香港進行有關普教中的大型研究共有5個,結果普遍顯示,用普通話學習中文科的學生,其普通話聽說能力比用廣州話學習的學生有進步,寫作也較通暢,較少方言干擾的情況。」同時亦有研究指,「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另外,語常會2003年的報告亦未能證明「普教中」有助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

adblk5

語常會當時決定推出2億元試驗計劃,而不是應教育團體要求「全面落實」,關鍵原因是學校於「師資、學校管理層的態度及策略、普通話語言環境、學生學習能力、課程、教學及教材安排、及教與學支援」等條件均未見成熟。

2016年的今天,傳媒報道教育大學(前教育學院)探討中小學推行普教中情况的終期報告,引述報告指沒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有促進作用,但對中文科學習成效也沒負面影響,換言之,普教中的教育成效,由2003年至2016年仍未確定,普教中的成效仍是個別學校的條件及情況而異。改變的是由2003年普教中備受學界推崇,至今天受沉重政治壓力下,就算有學校、家長支持普教中,但已經「敢愛不敢言」。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