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0-03-02 04:30:00
日報

有盈餘與民共享 渡時艱開倉派米

分享:

在上星期發表的預算案演辭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測,未來5年,政府的經營帳目每年都將錄得赤字;下年度的赤字主要來自一次性紓緩措施;其後4年的預計赤字,則是經常開支的增長高於收入所致。他補充說,這預測還未有計及政府每年可能推出的退稅及紓緩措施。

在去年的預算案演辭裡,陳茂波預測,在2020-21至2023-24年度,經營帳目每年都會錄得盈餘;財政儲備從2019年3月的11,616億元,將增至2024年3月的12,246億元。但他今年預測,財政儲備將逐年減少,到2025年3月縮減至9,371億元。
 

理財新哲學  開支不封頂
政府以往標榜的「大市場、小政府」原則,在公共財政上的體現是公共開支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的20%。去年財政預算案的開支超越了這個上限,達到本地生產總值的21.6%,並且預測這比例將繼續按年遞升,在2022-23年度增至22.7%,是回歸以來新高。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時向傳媒表示,公共開支突破了20%的上限,「展示了我們對香港未來的投資」。這似乎就是現屆政府的「理財新哲學」:只要是對未來的投資,公共開支便可以突破以往遵守的限制。

陳茂波在預算案演辭裡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推出多項改善民生的措施。」因此,他指出,政府的經營開支在2019-20年度較上年度增加了22.2%,2020-21年度又再上升16.9%;他更透露,在未來5個年度,公共開支將佔本地生產總值23.2%,比去年預告的數字還要高。

但在同一篇演辭裡,司長又解釋說:「過去多年的政府開支顯著增加,是為了提升服務或加大對社會多方面的投資,屬需要的『追落後』工作。未來政府開支將進入整固期,……往後開支增加的力度,須更注意政府長遠的財政承擔能力,並須與收入的增長相適應。」

這就令人糊塗了。既然政府開支在過去「顯著增加」是「追落後」,今後將進入「整固期」,為甚麼未來每年的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比過去還要更高呢?
 

一次性措施  無長遠承擔
司長說未來的開支增長「須與收入的增長相適應」;但他剛發表的5年預測又說,未來每年的開支增長都會高於收入增長,以至經營帳目年年出現赤字。這是自相矛盾,抑或司長的邏輯深奧得普通人無法理解?

至於說要注意「政府長遠的財政承擔能力」,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會集中到政府目前擁有的過萬億元的財政儲備。按司長的預測,這儲備在未來5年會逐年遞減,但到2025年仍有9千多億元。如果未來數年的開支水平要持續下去,是否符合政府長遠的財政承擔能力呢?這問題恐怕一般人無法解答,因為政府從沒告訴公眾香港的財政儲備要維持在甚麼水平才算合理,所以沒有人知道政府的財政承擔能力有多大。雖然正如司長說,「如果持續出現財赤,儲備終會有耗盡的 一天」,但即使每年有500億元財赤,1萬億元儲備足足可以耗20年;沒有人相信香港會連續20年出現財赤。

回來看看明年高達1,391億元的財赤。陳茂波說:「雖然這個赤字金額為歷來最高,但只要仔細檢視其組成,便會發現赤字中的超過1,200億元與現金發放計劃及其他一次性紓緩措施有關,不會構成長遠財政承擔。」這反映了政府對「紓解民困」的一貫政策:只會採取一次性的措施,不會推行涉及長遠財政承擔的政策。
 

治本既無方  派錢可治標
可是,想清楚一點:「一次性紓緩措施」真的不構成長遠財政承擔嗎?現屆政府上台後,在前年和去年都錄得可觀的財政盈餘,於是推出多項一次性的稅務寬減和扶助基層措施,每年總值約5百億元,說與各階層市民「共享成果」;今年環境逆轉,政府又推出1,200億元紓困措施,與市民「共渡時艱」。今後,好景則共享成果,逆境則共渡時艱,一次性的「派糖」,年年少不了,不是成為長遠承擔了嗎?每年的公共開支裡有數百億元用於「派糖」,佔本地生產總值超過1%(下年度更高達4.2%),這也算是「對香港未來的投資」嗎?

陳茂波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推出了多項改善民生的措施,所以開支才會大幅增加。這許多改善民生的措施,有多少成效可以讓人們看到呢?人們看到的是:輪候公屋的時間愈來愈長,等不到公營安老院舍已經身故的長者依舊每年數以千計,反映貧富懸殊程度的堅尼系數居高不下;本屆政府上任以來,社會不公平現象何曾有所改善?深層次矛盾何曾得到處理?花在「多項改善民生的措施」上的新增資源,都去了哪裡?

到了今天這地步,不派錢不行。人人派一萬的預算案,當然是大多數市民歡迎的。政府沒有決心和能力治本——推行社會改革,解決深層次問題,促進社會公平,協助一般市民提高抗逆能力;唯有把仍可動用的資源用來治標——採用「一次性紓困措施」,減輕市民的生活壓力和心中怨氣。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