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5-28 04:30:00
日報

水下考古

分享:

上周末有一場「認識潛水、水下考古與教育」的講座。由香港考古學會與樹仁大學歷史系主辦。顧名思義,講座的內容以水下考古為主。水下考古就是在海底、河道或洞穴深潭裏進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
 

兩位講者都是從事水下考古作業的專家,經驗豐富。要在水底下進行考古作業,除了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考古學家外,必須的條件是懂得潛水,還得是非常熟練的潛水好手,才能保證水下作業的安全和有效性。這樣的人才太難找了。雖然在中國發展了十多年,水下考古的專業人員數量還是非常少,更何況是在香港。


除了口述,演講的專家還帶來了眾多水下考古需要的專業設備:例如可在水底連續作業四、五小時的密閉性循環水肺(CCR);安裝在船底的二維聲納儀,有效快速的把水底地形掃描出來;三維高精度聲納儀。可在特定水域精準繪畫水底地形。還有金屬探測器和水下機器人等必不可少的設備。


水下考古發源於西方,始於1830年的「皇家喬治號」沉船發掘。隨著潛水設備技術的進步,水下考古發展迅速。在中國最著名的水下考古發掘成果是「南海一號」沉船,目前已經整船打撈。並移至廣東陽江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示。


在香港有206個陸上考古遺址,但是水下遺址的數量卻未有統計。近數百年來在香港水域發生的中葡屯門海戰、清朝官軍對張保仔海盜的圍剿和茜草灣海戰。應有大量的遺存沉在海底未被發現。


數千年來香港的海岸線不斷變遷,很多原在陸上的遺存,現在都沉在近海處。如這些遺址能通過水下考古發掘,出水的文物應可為香港的上古歷史提供不少珍貴的實物資料。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