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灣,生活的節奏不同,衣食住行也有點不同。舉例說,我在這裏可常吃的是外省的麪食、餛吞(不是雲吞)、小籠包等,如鼎豐泰的那種是較貴,但也有其他較便宜而口碑不俗的;也有如永和豆漿店內的燒餅和油條等;更有馳名的牛肉麪(各食店調烹的味道都不大一樣)。至於在香港冬季較常出現的打邊爐,台灣則作火煱,種類也頗繁多,如有涮涮煱,石頭鍋等。我初來台時,也曾因為水土不服生病,主要是可能因為這裏的調味料出了問題。至於購買食品的地方,除了傳統市場外,還是到超級市場較方便,而台灣的超市以「全聯福利中心」較著名,另也有頂好(也就是香港的惠康);還有一間較大的叫家樂福,這也是香港曾經有過的一間。至於便利店方面,7-11還是很多,另外還有全家(FamilyMart)和萊爾富(HiLife);但在香港常見的OK,相對則不很多;然而店舖的面積一般都很大,甚至可以有位置坐下來飲食。這與麥當勞或KFC一樣,都有很大人數的容納量,例如都是幾層或整座樓房,堪與外國的同類食店相比。至於要吃港式食物,酒樓、餐廳和燒臘店都有,但一般質素不可能與香港相比;以我的經驗,喝港式奶茶只有一間有得比,燒臘也只有一至兩間可以比;飲茶吃點心也可能只得去添好運較佳,但價錢貴得很。
至於住所方面,台灣的樓房也被陸客炒熱了,所以買樓也成為了不容易的事。這裏的樓房的建設大都有和室,就是日本人留下來的影響風格;當然現代酒店式的建築也慢慢擺脫了舊有的方式,而是以現代的電子風格來運作(如以電子鑰匙進出等)。但舊有的建築都是在橫街窄巷中展現其特色;一般地下層的店舖面前都是高出馬路地面的,所以有高低不平的感覺,而都有摩托車停放在這些人行道(港稱行人道)之間。於是,騎摩車(就是開電單車)便成為這裏馬路上的特色,不論男女(女生大都穿著超短的褲)都能把摩車或機車自由穿插在大街小巷,甚至在菜市場中自出自入。還有的,台北市內都有UBike可踏,那就是在捷運站(地鐡站)之間的穿梭免費或低費用的單車可駕駛,以減少走路的時間。至於馬路的交通情況,跟香港不同的是,台灣以美國式的行車方法(左邊軚),香港則以英國式行車方法(右邊軚);前者可以在紅燈時右轉,在人多車多的台灣來說,危險的情況自然增加。
總的來說,台灣是香港與外國的中間位特色或風格的地方,糅合了華人與西方的人文和生活特色;當然,這兒的日本風格也不容忽視。不少港人移民來台灣,相信亦是因為這裏能有亞洲人和華人較易適應生存的空間,而且確實台灣的文學和藝術比在香港更有機會學習和發揮,這也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來此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