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金融界高薪厚職,是不少香港人心目中的「筍工」。最近有澳洲報章報道,一位原本任職投資銀行的年輕人,為了追逐釀酒夢,毅然與一個釀酒商合作,自家釀製“毯”酒,首批出品三百支,銷售對象是要求高品質的顧客。亦有一名空氣動力學女工程師,放棄如日方中的一級方程式跑車設計工作,前赴法國學師,然後回澳洲創業烘製麵包,每星期只在五、六、日三天營業,每天限售三百七十五個全人手精製法式麵包,顧客在清晨已大排長龍搶購,一年營業額高達二百三十多萬港元。
當地有政府經濟師批評這些手作式小店,缺乏規模運作,相對機器式的高產量製作,是浪費人力資源,令製造業生產力下降,影響國內生產總值(GDP)。但亦有教授指出,這類小本經營店舖鼓勵創業,製造高質素產品,有更高盈利空間,顧客亦樂意選擇用心製作,而非千篇一律的產品。
以上一段新聞,令我思考究竟生產力有多重要呢?這兩個例子足證「名牌行業」並不一定帶來事業上或生活上的滿足。
許多香港人窮一生追逐成功:要贏在起跑線,畢業於名牌大學,加入大企業,賺第一桶金等,但這些追求未必令人快樂。對於有人為追求另類成功或滿足感,趁年輕作新嘗試,建立真正愜意的事業,那我們會否覺得他們損害了香港的生產力呢?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劉怡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