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4-29 06:00:00

生蠔入面有膠粒?

分享:

最近有環保團體指出,從2008年至今,香港人一共棄置超過120億個膠樽,倘若把樽身連接報起來,足以圍繞地球58圈。 膠,好像已是無處不在。在一些你沒有想過的地方,也能找到膠粒,例如女士愛用的磨沙洗面膏,稱聲可以去角質死皮,讓肌膚重括光滑細緻。但是,究竟是甚麼物料有這種神奇的功效呢?坊間很多洗面膏都是採用非常微小的膠粒,微小到很難用肉眼看到,它更可以成功穿越濾水及污水處理系統,直接流入大海。這就是問題所在。 有研究指出,海洋垃圾有八成都是塑膠,常見的包括一般在沙灘、海邊囤積的膠樽,零食包裝袋,飲管,還有肉眼未必看得見的微小膠粒(microbeads)。微小膠粒主要用於洗面膏,牙膏及化妝品上,品牌聲稱膠粒與皮膚磨擦,可以清除污垢,去角質死皮,但並沒有科學根據。然而,卻有研究證明,這些微小膠粒進入大海後,會與不同的有毒化學物結合,變成有毒的膠粒,被微生物、海產(例如生蠔和蜆)及魚類吸收,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繼而影響人體健康。 可能你會覺得,海鮮有化學物並不是出奇事,但有毒膠粒呢?每吃一隻生蠔,都有機會吸入有毒膠粒,你還覺得是小兒科嗎?4年前,中石化貨櫃墮海釋出大量膠粒,全城眾志成城執膠粒,以免其污染海灘。但原來每天使用的個人護理用品及化妝品存有更微小,更難處理的膠粒,你又會怎麼做呢?作者為綠色和平項目經理(網址www.greenpeace.org.hk)

adbl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