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5-04-20 06:00:00

祭倉頡,惜字紙

分享:

漢字是華夏文化最重要的發明,沒有漢字,華夏文化崩潰,而系統性地強制漢字簡化,並採取人工語言的普通話來簡化漢字的聲符,華夏文化可謂傷殺過半。

漢字來自甲骨文時期的巫教時代,有神秘意義。一個道教神壇,毫無神祇,只須寫一個「神」字。土地壇寫「後土」兩個字。設立崇拜的塑像,是佛教來華之後的事情。造字就記錄了意義,靈魂的靈字,醫生的醫字或毉字,簡化成為灵、医之後,寫得快了,但從商朝以來的文化丟失了。

丟失了神秘感,不是很好嗎?周朝革了商朝的命,簡化了禮儀,將崇拜變成道德修養的方法,然而神靈仍在。漢朝制定楷書之後,蒙古人、滿洲人統治華夏,都沒有系統性地簡化漢字,民間有俗寫、有簡筆,但印刷用正楷,公文用正楷。日本有系統性的簡化,但那是外族。

上古之時,未有文字,人鬼雜居,混沌一片。相傳軒轅黃帝的左史官倉頡,登陽虛之山,臨玄扈洛汭之水,走遍名山大川,「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依類象形,形聲相益,創造了象形文字。倉頡造字,驚天動地。《淮南子•本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天降粟雨,因為再不能藏其奧秘;鬼魅夜哭,因為再不能隱遁其形。後世稱天雨粟之日為穀雨,於是日奉祀倉頡,紀其造字之德。

傳統民間社會,敬字重文,相信「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讀經書前,必淨手焚香,以示誠敬;一切寫有字的紙張,珍而勿瀆 。「敬惜字紙」,是往日好多家庭的家訓。寫有字的紙,不能隨便丟棄、踐踏、包物、引火,要放進貼上「敬惜字紙」四字的「字紙簍」。見紙在地,也要拾起,不能任其糟蹋。收集好的字紙,會送到敬字亭,放進鑄有「敬惜字紙」的火爐化掉。燒化之後,形化掉了,神存下來。過化存神,「字紙燒成灰,字神永留存」。

《禮記‧曲禮》:「曲禮曰:毋不敬」。鄭玄注:「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敬惜字紙,是知道字紙之中,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倉頡造字之德,一切敬存於心。以前在地鐵車廂,會見到許多人看書,今日只見到父母和子女手持電子閱讀機器,各自玩電腦遊戲、看連續劇、看社交網站,只愛圖像、不愛文字,沒閱讀的耐性。學校課本注音,用漢語拼音來教中文,而不是用字形來教、用筆順來教,華人忘記了文字乃華夏本有之物,變得如外國人學中文一樣。

Ad Block

周一刊登

陳雲

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Ad Block Ad Block
留言專區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