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7-05-09 06:00:00

粵語與非遺

分享:

粵語,即廣東話或海外華人稱「唐話」,傳承吳越古腔,深具文化價值,至今以粵語朗讀古詩詞,仍是最具韻味。


從其文化價值考慮,部分朋友曾建議應把粵語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以期進一步推動其保育傳承。然而,要躋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名錄,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公約至本地非遺諮詢委員會設立的定義,都有比較嚴謹要求,除了要考慮有關項目的文化價值,亦要研究包括其在承傳方面的瀕危程度,讓保護非遺工作可以按緩急輕重更有序進行。


粵語今天仍然是活生生的語言,全球使用粵語群眾超過一億人,在一些地區如香港,更是我們每分每秒的日常用語,學校也每天在教授,故此要把粵語在現階段列作非遺代表項目,相信會相當困難。論先後緩急,其他在香港曾廣泛應用但已日漸式微的語言,如圍頭話和海陸豐/鶴佬話等,自然更需急切保育。


在某些領域的特定應用,粵語卻十分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心以及大家一起參與承傳,如已被納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的粵劇,以及近月我們在立法會建議被列作香港本地非遺代表作名錄的南音,還有已在我們本地非遺清單內的四字格慣用語(即成語)和廣東吟誦。成語在中國歷史悠久,經過長期使用、千錘百鍊形成固定短語,精闢簡潔,而粵語的成語尤為豐富。吟誦則是傳統教學和讀書人採用的讀書方法,按樂音將古典詩詞文章唱誦,同一篇文章,因各地使用方言和音韻不同各具特色,各有承傳,但現今香港還懂得廣東吟誦的朋友寥寥可數,極待記錄保存推廣。


本地非遺是我們世代共享的文化寶藏,期待與大家一起持續身體力行,携手保護傳承香港非遺。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