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與平等 從弱勢中見力量
「弱勢」指的是在社會結構中,經濟、社會或文化上處於不利位置的群體或個人,容易面臨資源不足、歧視或生活困難。這不是固定標籤,而是相對狀態,常須額外支持來平等參與社會。大眾常認為這些群體需要協助、支援、捐獻、輔助,卻忽略他們也有保障自己的能力,再透過同理心和行動,轉化成社會的力量。
在香港這個繁榮都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數據顯示,貧窮率高達每5人中1人低收入,弱勢如新移民、少數族裔、學習障礙兒童或基層長者,常被邊緣化。但機會平等的機制,讓他們從弱勢中見力量。譬如,社企「加油香港」創辦人周佩波,12歲起在深水埗貧窮環境長大,經歷父母離異、欺凌甚至自殺念頭,卻轉化絕望為行動。自2014年起,他的團隊幫助逾50萬基層民眾,透過校園劇場和「2 hours for a life」短片,倡議每人付出兩小時守護生命,已救贖9條生命。這不只個人自強,更是社會互助的典範——弱勢者成為倡議者,推動預防自殺和網絡欺凌。
剛擔任電台節目主持,我訪問一位受訪醫生,她分享發現女兒讀寫障礙的過程:女兒只認識200個字,卻在藝術上天賦異秉。醫生背著高學歷和社會地位,沒有因女兒的「弱勢」感到羞愧,反而在公開場合稱讚她的才華,分享女兒設計的文件套、雨傘、行李帶畫作等作品。她們一起參與慈善活動,推廣學習障礙兒童的能力,致力支持基層兒童。這過程,我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嘉賓的豁達、對愛的肯定,以及與女兒的信任關係。弱勢不是限制,而是發掘潛能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