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tflix負責亞洲地區內容的副總裁是韓籍人士,反映韓流在其亞洲業務的強勢。(資料圖片)
上周颱風襲港,百無聊賴窩在家煲劇。打開Netflix一看,發覺平台推薦的多是韓劇,其次是美劇、陸劇、台劇和日劇。至於港劇不是沒有,但絕大部分是十幾二十年前經典港產片,新劇寥寥可數。雖然Netflix標榜「Local for local」的內容策略,強調開發與本土深層共鳴作品,但始終香港市場規模小,又難以藉此打入內地,在商言商被冷待也是意料中事。尤有甚者,據聞專門照顧香港市場的公關團隊也撤走了。不信?看看Netflix香港的Facebook專頁,自2019年8月未見更新。有趣是,雖然Netflix仍未打入內地市場,但陸劇卻成功輸出海外服務亞洲觀眾。再講,負責亞洲地區內容的副總裁是韓籍人士,Netflix如此部署,多少也反映出韓流在亞洲強勢地位。
內容是Netflix最重要資產。截至今年6月底帳面值是320.89億(美元,下同),佔總資產達60%之多。此外,銷售成本中72%來自內容資產攤銷。內容對Netflix影響甚大,難怪核數師列位關鍵審計項目。據Netflix公開的資料,內容資產主要依據兩套美國會計準則處理,包括適用於授權內容的《ASC 920: 娛樂-廣播公司準則》,以及適用於自製原創內容的《ASC 926: 娛樂-電影準則》。
所謂授權內容是指向第三方(如電影公司、製片廠)支付授權金後取得的有限期播映權。這類資產必須滿足ASC 920的3個條件才能資本化入帳,即成本可確定、原檔已交付,以及可供首次播放。像美劇《Wednesday》就是典型例子,雖然掛著Netflix原創的招牌,Netflix也擁有獨家發行權並出資製作,但實際卻是由Amazon旗下的美高梅操刀。另一例子是電視劇《Shameless》,由華納兄弟製作及發行,Netflix只是買下特定地區和時段的播放權。
至於Netflix真正的自製內容,則按ASC 926的要求將開發、直接成本和製作間接費用資本化。有別於授權內容,其關鍵在於Netflix完全掌握這些自製作品的知識產權,不單省去第三方片廠的授權溢價,後續分銷和再授權的邊際成本近乎零,有利開拓其他變現途徑。例如《Stranger things》除了劇集本身,還發展出線上遊戲、線下主題樂園和各種聯名商品。
接下來談內容資產攤銷。Netflix採用加速攤銷法,依據歷史和預估模式,按「可用窗口期」、「預計使用壽命」或「10年」三者中最短的期限來攤銷成本。此法特別之處在於攤銷費用初期較高,之後逐年遞減,符合原創內容現金成本於前期投入較大的特性。平均而言,超過90%的內容資產在上架後4年內完成攤銷,而體育與直播節目則於播出時直接列為費用。
財報處理方面,資本化內容成本列在非流動資產項下,尚未支付的款項則按到遠近分為流動和非流動負債。特別一提,帳上的內容負債並未涵蓋所有承諾。那些已經簽約,但尚未滿足ASC 920資本化條件的內容義務,只會在財報附註中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內容義務合計有209.67億元,當中只有56.98億元被確認為內容負債,其餘152.69億元仍屬「表外」承諾。當然,按現行會計準則,這種做法並非漏洞,其他媒體巨頭如Disney和Fox也採用類似的會計政策。翻看這類公司的業績時,不妨留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