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騰訊音樂近年業績亮麗,市場佔有率處領導地位。(資料圖片)
一直很好奇,抖音、小紅書、YouTube Shorts、Reels等短視頻平台那麼受歡迎,還有誰會去聽有聲書?就算要聽,都會選在線音樂吧?所以一直不明白,為甚麼騰訊音樂(1698)要收購在線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直至最近遇到兩位朋友,才知道原因。
朋友A是駕車人士,平時工作忙碌沒時間看書,所以喜歡在駕車時聽有聲書來吸收知識。朋友B則是跑步愛好者,跑步時喜歡聽點東西,有時音樂聽膩了,就改聽時事和休閒 Podcast頻道。由此可見,短視頻和在線音樂雖然熱門,但也有不少人喜歡音頻內容,特別是駕車和跑步這些眼睛不能分心的活動。
另一方面,騰訊音樂可謂如日中天。不單近年業績亮麗,而且市場佔有率處於領導地位。例如今年第二季度,收入升17.9%至 84.4億元(人民幣,下同),淨利升43.2%至24.1億元,Non-GAAP計算的淨利也有37.4%增幅。當中在線音樂服務收入升26.4%至 68.5億元,主要受惠於付費用戶數增6.3%至1.244億個,單個付費用戶月均收入升 9.3%至11.7元,可謂價量齊升。試想想,中國有 14.08億人口,這意味每100人就有8.8個付費給騰訊音樂。
此外,騰訊音樂近年大搞盛事經濟,為知名藝人舉辦多場線下音樂會。當然,營業成本無可避免增加,對毛利率有一定衝擊。不過,由於音樂訂閱服務價與量均增長強勁,抵銷了所有影響。
然而,他們背後有一個重大隱憂,就是月活躍用戶數已連續下跌15個季度。由2021年第四季度的6.15億個,跌至今年第二季度的5.53億個。或許有人會說,月活躍用戶不是每個都付費,數目下跌誰會在意?
此話差矣!最明顯的影響是社交服務收入,例如今年第二季度,月活躍用戶跌3.2%,相關收入就下跌8.5%。其次是對平台有幾個負面影響。第一,免費用戶數目下跌,可能引致平台整體用戶參與度和活躍度下降,影響內容的生成和傳播。第二,用戶基數縮減降低平台的曝光度,削弱品牌影響力,繼而減少對廣告商和合作夥伴的吸引力。第三,數據收集能力受限,免費用戶通常是數據收集的重要來源,數量減少限制了平台對用戶行為和偏好的分析能力。第四,生態系統可能因免費用戶減少而失衡,影響付費用戶的體驗,繼而影響整體用戶留存率。最後是付費用戶增長,始終依賴免費用戶轉化,若果這個商業模式遇到挑戰,無疑打擊平台的長期收入增長潛力。
綜合上述各點,騰訊音樂收購喜馬拉雅,其最終目的就是擴大用戶基礎,增加內容選擇。喜馬拉雅擁有3億月活躍用戶和24萬個播客節目,涵蓋有聲書和知識付費內容,整合到騰訊音樂後預料能帶來協同效應。可會成功?收購預計在今年完成,相信明年第一、二季就能看到初步成績。唯一擔心是商譽會否過高,畢竟收購價超過200億元,差不多是騰訊音樂目前總資產的20%。日後一旦發現「買貴」了而須減值,對業績的衝擊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