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買的真相
執筆之際,市場再度憂慮關稅戰火重燃。由於不少投資者對4月關稅風波觸發的市場恐慌仍心有餘悸,紛紛希望清倉離場,待市況明朗後再入市。筆者沒有水晶球,無法預測這場紛爭何時、以及以何種形式落幕。短線而言,離場觀望確實能令人暫時舒暢,但冷靜一想,這真的是對中長期回報最好的方法嗎?
回望過去,每次股災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高位沽清,低位買回」?更多時候,只是事後懊悔當日不夠進取。投資唯一真理是低買高賣,但若沒有滿天壞消息、沒有恐慌,又怎會有低買的機會?股價下跌時驚得不敢入手,股價上升時又嫌貴不肯追入,難道真要等到「滿天好消息卻同時股價暴跌」才願意出手?
現實是,即使最優秀的投資者,也無法準確買在最低價、賣在最高價。因此,當市場陷入恐慌時,最合理的策略往往是接受「買入後股價可能仍會下跌」的風險,堅持以中長期回報為目標:要麼分注吸納,要麼把潛在回報較低的持股換成潛在回報更高的公司。短期內看來或許愚蠢,但拉長時間往往正確。
在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中港市場其實仍有不少與關稅戰關聯度不高的機會。譬如筆者早前介紹過的健倍苗苗(2161)、雅各臣科研製藥(2633)及卓越教育(3978),皆屬於業務聚焦本地、盈利及派息前景持續增長、同時估值吸引的公司。
最近,筆者亦留意到已被英偉達納入供應商名單的嘉利國際(1050),若最終能獲得採購合約,公司未來兩年盈利或有望翻兩番,值得持續追蹤。
投資機會從不曾消失。希望讀者們能在股市中別讓情緒牽著走,把握時機,莫要再一次在未來回首時,為錯過股災帶來的致富良機而歎息。正如巴菲特在09年致股東信中提到:「重大機遇並不常見,當下起黃金雨時,要拿出水桶來接。」
作者為基金經理,熱愛發掘被忽視的中小型公司機會,持有相關股票,可能隨時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