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巴戰爭的本質
印巴戰爭的爭端表面上,是印度指責巴基斯坦政府在幕後策劃4月22日在喀什米爾的恐怖襲擊,造成26日死亡,多人受傷。
實則上,這當然不是巴基斯坦政府的直接行為,而是其民間地下恐怖組織的私下行為。不過,巴基斯坦軍方多多少少也有關係,這好比在2020年前香港的反政府暴亂,美國政府亦疑利用黑手,暗中策劃、部署。
不過,這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而是不時發生,只是這一次特別嚴重。這正如印度也在巴基斯坦境內的俾路支省支持分離主義和恐怖活動,只是你一槍我一槍的攻打而已。
立國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過三次戰爭,兩次武裝衝突,印度三戰皆勝,武裝衝突則互有勝負。至於這一次,巴基斯坦在空戰大勝,印度則成功摧毀了巴基斯坦的部分基地,後者是可以預期的,前者則令所有分析員大跌眼鏡。
很明顯,巴基斯坦是早有預謀,在戰術上,打了對方一下措手不及,而且是集中資源,打了一場漂亮的空戰。印度則不單戰法陳舊,也分散了資源去轟炸敵人,戰鬥力量也削弱了。
現在印度的處理方式,一是喪事當喜事辦,大事宣傳自己是大勝,但這有一個後遺症,就是太過諂媚軍方,軍隊實力不會有進步,也不會痛定思痛,作出應有的軍事改革。
另一個處理方式,就是由於它的水壩處於上游,把閘門時關時開,巴國的農田不是泛濫,就是無水可用,苦不堪言。這其實算是反人類罪行,也立了很壞的先例,不過,印度作為民主大國,美西方意圖把它拉攏成為反中的前鋒,因此對於印度的作為,也齊齊噤聲,反正印巴人命不值錢,民主世界的戰略利益更加重要。
說穿了,這次衝突好比1937年中國和日本的「盧溝橋事變」,日本並不想打下去,因為陷入戰爭泥淖,並沒有甚麼戰略利益。
可是,這些年來,印度一直暴打巴基斯坦,好比在1919年至1937年,日本也一直暴打中國,弱國反抗,強國掛不住面子,也會老羞成怒,企圖找回場子,如果對方的反抗激烈,場子找不回,反而丟了面子,那就只有擴大戰爭,直至完全戰勝,對方瓦解為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