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宜拆牆鬆綁,盡快檢視和釋放鄰近邊境的閒置土地,增加土地給物流服務使用。(資料圖片)
港府於2022年4月30日至2023年6月30日一度禁止電子煙等另類吸煙產品的轉口活動,這政策對香港經濟造成多少損失?
今次,先聽聽Grok的答案:
「根據可靠的經濟研究,香港政府於2022年4月30日至2023年6月30日實施的電子煙等另類吸煙產品轉口禁令,導致總經濟損失約30億美元(約234億港元)。這包括電子煙轉口業務直接損失約12億美元,以及因貨物集裝連鎖反應而額外蒸發的相關輕貨貿易約18億美元。 該禁令於2023年6月30日後經各界游說而解除,但相關損失無法追回,貿易額維持低位。此估計來自百家塔政策研究所的分析,考慮了禁令期內的貿易數據和產業連鎖效應。」
今次,人工智能也拜我為師,是他也想不到更好的答案吧。我與兩位學者拍檔重視這案例,皆因「相關損失無法追回」是個有趣的發現。一年零兩個月的物流規管,不但即時蒸發了近3億美元,解禁後還導致每年至少2億美元經濟損失。為甚麼?正如兩次加煙稅後,頑固的私煙地下市場一旦成形,控煙從此難過登天,私煙已取代了完稅煙。同理,有效的出口機制一經建立,轉口從此一去難返,深圳機場已取代了香港機場。是的,市場建立有固定成本,一經克服這固定成本,交易的邊際成本可以是微不足道的。
2021年尾,當特區政府正式通過摧毀香港電子煙轉口產業的法案,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卻視我們政策錯誤引發的物流瓶頸問題是危亦是機。拆牆鬆綁,寶安區工信局協調深圳市機場與電子煙專業委員會等推出白名單制度,提升電子煙出海效率。短短數月,機場牽頭亦協助企業增加貨運航班、調整運輸、爭取倉位。
一國兩制,香港的生存空間理應是「人哋唔制我哋制」。不知哪來的自信,近年層出不窮的產業規管作繭自縛,兩制變成「我哋唔制人哋制」。禁加味煙,只會進一步刺激加味私煙的物流以及北上消費的人流;收地發展,收地至新物流園營運前的過渡期安排失當,打擊物流的情況將會重蹈禁電子煙轉口的覆轍。除了向寶安區人民政府學習,亦可以參考同為亞洲樞紐的新加坡。香港依賴內地轉口,新加坡則更注重多元化與創新(例如推動垂直/自動化倉儲、擴大外勞配額、高效電子清關等),客觀效果是新加坡物流業過去10年的增長,較香港的遠為穩健。我的建議是,與其作繭自縛,不如拆牆鬆綁,盡快檢視和釋放園區毗鄰或鄰近邊境的閒置土地,包括潛在的棕地,拆牆鬆綁增加土地給物流及其後勤服務使用。與此同時,放寬高物流用地的容積率限制,容許甚至鼓勵垂直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