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軍澳綫上周四因電力事故導致服務暫停。(資料圖片)
2025年5月22日將軍澳綫事故的經濟損失是多少?
去年成立的經濟智庫百家塔(Pagoda),短短半年時間已發表過兩份研究報告。上周四發表的《控煙的供應干預與需求管理》,成功爭取傳媒廣泛報道後,政府亦作出回應。同日傍晚,同事傳來英皇道大塞車的照片,原來放工繁忙時間港鐵(066)將軍澳綫北角至油塘站隧道段出現跳掣情況,電力供應受阻導致服務暫停。將軍澳綫列車服務全綫暫停,英皇道大塞車皆因原本放工乘將軍澳綫列車回家的乘客只有靠巴士等路面交通工具,處理事件期間港鐵亦安排了3條免費接駁巴士行駛將軍澳站來往康城站、康城來往寶琳站,以及尖東站往將軍澳站。北角至油塘站隧道電力供應受阻,難道是負責港島電力供應的港燈或是九龍電力供應的中電的責任?非也。今次的將軍澳綫事故,其實與我3個月前發表的第一份研究報告關係密切!
這份名為《香港應對極端天氣情況之挑戰與展望》的研究報告,以經濟學角度分析香港城市老化之下社會如何抵禦極端天氣威脅。颱風季節將至,儘管今次的將軍澳綫事故與天氣無關,卻再一次提醒我們城市老化對我們的威脅。港鐵經初步調查事故後公布:「事件涉及該隧道段有架空電纜組件移位,引致短路。」由於架空電纜屬港鐵所有,事故跟兩間電力公司的供電完全沒有關係。這是我在報告中強調持份者的角色和責任,企業、政府、居民和資本市場等在應對電力供應受阻等意外時,各持份者的產權責任分布涉及其控制或影響範圍內資源的管理,包括維護基礎設施如房屋和商業設施,以及對這些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曾任港鐵工程師、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估計,將軍澳綫海底隧道路段採用舊式信號系統,因此容易受路軌旁的電力系統影響,若港鐵完成更換信號系統,受影響的範圍便不會擴大至整條將軍澳綫。張欣宇還補充,市區多條線路,包括荃灣線、港島線及觀塘線已踏入「中老年」階段。
更換信號系統同時確保系統穩定,在經濟學眼中是個涉及取捨的問題。Grok的答案提供了這次事故經濟損失的估算:「2025年5月22日將軍澳綫事故的經濟損失初步估計約為270萬至780萬港元,涵蓋維修、替代交通、乘客補償及間接時間與經濟活動損失。」相信政府及港鐵有他們的估算,而我要再次強調的是極端天氣之下類似事故的風險只會有增無減。城市抗老化,加快更換信號系統的成本效益,社會各持份者宜盡快取得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