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團結香港基金邀約了一班傳媒人,為其「強化東大嶼都會」2,200公頃大計,作公關宣傳。我絕少出席沒有經濟效益的公開場合,然而邀約人是好朋友,也就只有赴約了。
經濟學並非揾錢科目,學生的「錢途」遠不及商科,雖然,我認為它對頭腦的訓練遠高於商科,吾友梁天卓教授則用統計指出,這只是因為商科的學生平均成績較好而已,如以入學成績/收入比較,經濟學的增值高於商科。
團結香港基金局部上扭轉了這局勢,皆因它以高薪聘請了不少經濟系的高材生,據說,個個幾皮嘢人工。那天,我在團結基金總部看他們製作的presentation,數據足、水準高,盡顯出實證經濟學的優勢,值得讚賞。
其中他們提到舊區重建的問題,值得一談。
其論點是,在二、三十年後,香港有很多樓宇的樓齡,將超越50年,因此要安排大量的舊區重建,以避免房屋老化。
我忍不住發言說,這其實是小學生的數學,你們現在才講出來,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皆因整個政府,以至於監察政府的反對派輿論,都沒有人講過出來,這證明了,香港人的水平是如何之低,連小學雞都不如。
有關這小學數學,我在本報的專欄已經說過﹕香港有260萬個住宅單位,如果要維持其平均樓齡不變,每年要有5.2萬個新單位推出,這不一定是新增數量,也可以是重建翻新,但總之,每年的replacement rate要在5.2萬個以上,才能維持現狀。
對不對?這明明是小學生都懂得的常識,但除了我之外,有沒有人講過?有沒有人做過?香港靠著這種腦袋的人去管治,去監察,導致今日的田地,又豈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城市規劃,翻新是必然,像以前的唐樓沒有電梯、沒有廁所,要倒夜香,在七、八十年代,漸漸被洋樓取代了。也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建樓最多,因此,在距今的二十多年後,房屋老化突然加劇,也有其必然性。在未來的智能家居,別的不說了,有位置擺放分體冷氣,不要僭建支架,所可安裝浴室寶暖氣,也應該是必要配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