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5-02-02 06:00:00

李逸朗的《傻女》 有甚麼好笑?

分享:
李逸朗「哭腔」唱《傻女》成網絡熱話。圖為MV截圖。

李逸朗「哭腔」唱《傻女》成網絡熱話。圖為MV截圖。

幾乎不看娛樂版,不知道李逸朗是何方神聖,只從Facebook知道他翻唱了陳慧嫻的名曲《傻女》,一鳴驚人,以獨特的「哭腔」在YouTube吸引了近百萬的點擊。

 

搞學術,要有好奇心(八卦),不分雅俗。從頭到尾將《傻女》聽了幾次,覺得幾特別兼有創意,但不覺得有甚麼好笑。可能從少就喜歡聽本港和外地的獨立(indie)音樂,甚麼奇怪唱腔都聽過了,又叫又喊有之,喃喃自語有之,見慣大場面,「哭腔」絕對在接受範圍之內。

 

我最喜歡的兩名不算主流的音樂人,同樣來自加拿大,同樣有參加「我是歌手」之類的歌唱比賽,肯定包尾的奇異唱腔:Leonard Cohen唱歌像唸經,Neil Young唱歌像劏雞,都是acquired taste,不是聽幾次就慣。聽音樂,不只講音準靚聲,也要講演繹講性格。

adblk5

 

聽李逸朗這首爆紅歌曲,演繹雖有待改進,但仍期待他以同一方法翻唱多幾首名曲,擴闊一下大家的音樂口味。

 

不明白的,是香港人那邊廂批評內地音樂節目「X叫」風格千篇一律,這邊廂又容不下歌手的破格新嘗試。看YouTube的評語,幾乎是清一色的嘲笑,dislike比like多幾倍。

 

一百萬的點擊,也許增加了李逸朗的知名度,但畢竟是負面宣傳。李逸朗不是William Hung,未必再有勇氣以「哭腔」示人;前車之鑑,其他主流歌手有意「玩嘢」也要三思而後行。

 

嘲笑,從來是創新的敵人。講創意,就要容納主流以外的聲音,唔好一味淨係識得笑。

adblk6

聽完李逸朗,想起聽本地indie音樂的美好歲月。最懷念的,是一隊香港人多數未聽過的樂隊AMK(原名是Adam Met Karl,亞當史密遇上馬克思!)。三位成員加上一部鼓機,曾經創作過比「哭腔」版《傻女》前衛好多倍的廣東歌,夠晒本土夠晒反建制。

 

《為了你我甘心受困》、《週聲詞》、《請讓我回家》等名曲,有時淋浴時憶起舊情,都會忍唔住唱番一兩句。學學懷念小店腔:AMK已解散多年,今日難以聽到如此離經叛道的廣東歌了。未聽過AMK的朋友,請放開大路的懷抱,到網上找來一聽,保證有驚/喜。

adblk7

 

李逸朗的另類「爆紅」,令我想起AMK《娛樂再造人》中的幾句歌詞:「歌甜勁舞盡報喜不談憂,管他天真與荒謬,難受世態盡沒收,剩下假陰謀」。

作者為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