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近年跌多升少,令人感覺港股與牛市的距離十分遙遠。(資料圖片)
股市近年跌多升少,令人感覺港股與牛市的距離十分遙遠,亦難以斷定牛市何時重臨。追溯上一次港股牛市,其實已經是2015年的事,距今也差不多有十年之久。
仔細推敲的話,每次牛市到最後幾乎都是以崩盤作結。要解釋這個現象,就不得不提一個由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提出的理論——「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
在經濟和市場環境較好的時候,投資者會更傾向於承擔風險,比如借錢投資,隨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所承受的風險水平也就愈大,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足以償還債務的時候,投機性資產的損失促使放貸者收回其貸款。
而「明斯基時刻」是指市場在經歷一段繁榮後,資產價格因過度投機而膨脹,在造成泡沫之後,資產價格就到達了崩盤的時刻。明斯基的觀點是經濟長期穩定或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產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週期的風險。而「明斯基時刻」也代表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
在「明斯基時刻」到來之前,一般會經歷3個階段,分別是:穩定階段(Normal Borrowing)、上升階段(Speculative Borrowing)和龐氏孖展(Ponzi Borrowing)。
在穩定階段,經濟比較穩定,信貸和債務都相對較低,市場信心較高,債務人希望獲得的現金流能夠覆蓋利息和本金,孖展行為比較安全。隨經濟繁榮,更多的投資者加大借款金額,使信貸和債務增加,這個階段投資者較樂觀,在借款和投資更具信心。而在龐氏孖展階段,債務人的現金流開始出現問題,既不能覆蓋本金,也不足以覆蓋利息,只能靠出售資產或者再借新債來履行還款承諾。
到最後,就會出現「明斯基時刻」。當債務日積月累,投資者的信心減弱,變得更加謹慎,市場開始變得脆弱。一旦觸發了市場因素,比如利率上升,投資者就開始大規模拋售資產,造成市場惡性循環,加劇債務違約的風險,從而引發金融危機或者經濟衰退。因此,「明斯基時刻」的出現,將導致快速的價格通縮和無法預防的市場崩潰。投機時間愈長,危機就愈嚴重,因此經歷較長時間的牛市崩潰後,則會迎來相對長期的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