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右一)出席ReThink HK 的開幕典禮及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9月的香港,秋意未濃,但「第二屆香港綠色周」已為這座城市注入蓬勃的綠色活力。作為煤氣公司(003)的ESG推手,筆者連日穿梭於大大小小的早餐會與研討會之間,切身感受到香港綠色轉型的步伐正在加速。
其中一項重要進展,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最新的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第二階段)首次引入「轉型活動」(Transition Activities)的概念,並將氫能發展納入其中,讓這類活動有機會獲得符合可持續標準的融資支持。這對目前積極發展氫能的本地企業,具有一定意義。
甚麼是「轉型活動」?過去的可持續金融,多聚焦於一些技術成熟的低碳項目,如太陽能及風能。然而這些項目受地理條件限制,難以獨力推動香港實現碳中和目標。而「轉型活動」,則指那些目前尚未完美,但短期內能顯著減少碳排放,具備轉型潛力的經濟活動,而氫能發展就是其中之一。
氫氣在燃燒或為燃料電池提供能量時,會與氧結合變成水,並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或温室氣體。因此長遠而言,氫能絕對有潛力成為零碳綠色能源。然而今天的氫能,恰似2000年代初的太陽能產業,未完全做到零碳及普及,但透過技術升級及市場支援,讓業界找到突破點,就能釋放無限可能。
也許讀者未必知道,香港發展氫能有其獨特優勢。因為現在大家家用中到的人工合成煤氣,約一半由氫氣組成。相比使用天然氣的歐美國家,香港是全球少數擁有豐富安全輸配氫氣經驗的地方。煤氣公司在本港地下設有約3,700公里長的地下管網,並已發展出從管網提取氫氣應用的技術。2026年初,我們將啟動全港首個綠氫示範項目,將堆填區沼氣轉化為氫能,這將是香港能源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能源轉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不斷調整完善的演進過程。金融分類機制的創新,正為這些「不完美的第一步」提供關鍵支持。讓我們擁抱轉型過程中的各種嘗試,共同見證氫能走向普及的一天。

筆者(右一)出席ReThink HK 的開幕典禮及可持續發展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