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9-03-27 06:00:00

量化「明日大嶼」的效益

分享:
港府上周公布明日大嶼估價約6,240億元。(資料圖片)

港府上周公布明日大嶼估價約6,240億元。(資料圖片)

政府上星期公布,「明日大嶼」的估價約為6,240億元。數字一出,評論四起。大部分論者均認為6,240億元是一個天文數字,加上公眾預期工程必定超支,再加上預期的通脹,政府為這個世紀大白象,埋單過萬億元可能是一個十分保守的估算。 
 

我同意6,240億元是一個大數字,亦同意政府在工程上控制支出的「往績」是不堪入目,不過,正如欄友曾國平在友報提到的,我們需要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這數字。亦即是,如果「明日大嶼」帶來的效益高於6,240億元(假設這是合理的估算),「明日大嶼」還是應該去馬。(同樣道理,如果政府或坊間有另外一些土地選項,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則,我們亦應去馬。) 

那我們應該怎樣去量度「明日大嶼」帶來的預期效益呢?政府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估算,交椅洲人工島上的私人住宅,至少為庫房帶來7,070億至8,230億元的預期土地收益,而人工島上的商業活動,則可每年為香港帶來1,410億元的預期增加值;不過,另一方面,有一直反對「明日大嶼」的本土研究社就話:「你話咁樣『投資』人工島高價賣地先唔會蝕錢,但明明一開始話係解決樓價貴同冇屋住。」 

嗱,呢鋪我就撐本土研究社喇。要量度「明日大嶼」帶來的效益,我們不能只看賣地收入會為庫房進帳多少,我們更要看的是剩下來土地的邊際價值到底是多少。那7,070億至8,230億元的預期土地收益當然是一部分,1,410億元的增加值亦可以是(如果這是沒有「明日大嶼」便不會出現的商業活動),另外,本土研究社最重視的公屋的價值,亦應該被計算在內。根據政府的講法,人工島上15萬至26萬伙住宅單位中,有七成(即10.5萬至18.2萬伙)為公營房屋,這些額外的公屋如何減短輪候公屋的時間,以及為基層市民帶來的價值都需要被計算進「明日大嶼」的效益當中。 

總之,增加土地供應的效益在於,無論這些土地最終用來起私樓、起商業大廈還是起公屋,最後都是可以解決(各類)土地不足、舒緩樓價升勢又或是加快輪候公屋時間,而不是甚麼「繼續玩土地壟斷分餅仔,造得愈多壟斷愈勁」這些違反基本需求定律的幻想。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