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穹1750億得到的是安心而非保障
特朗普的「金穹」(Golden Dome)導彈防禦計劃,簡單點說,就是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的進化版,不過攔截的不是普通飛彈,而是彈道飛彈、巡航飛彈,甚至是高超音速導彈,所使用的「工具」也不是飛彈,而是激光。
這肯定令人想起八十年代列根總統的「星球大戰」計劃,說穿了,內容幾乎是完全一樣。不過在當年,美國以至全世界並沒有這技術,只是吹牛,但這牛卻嚇倒了蘇聯,蘇帝不堪驚嚇,投降了,瓦解了。因此可以說,「星球大戰」在科技製品上雖然是失敗了,但在戰略上卻超額完成了其目的。
「金穹」所要求的科技,毫無疑問是現在未有的,但在理論上,也毫無疑問是可行的,只看花多少錢、用多少時間,去完成其中的研發。
講到科技研發,它服從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定律」:由於現有的技術知識所限制,並不是說,只要投入更多資源,就可以得出某一特定結果。這好比載人登月,今天就是投入100萬億美元,也不可能明年成功登月,皆因研發需要時間,人員的數目與工作時間也有局限,不可能一步登天。
可以肯定的是,現時美國並不具備這科技,這科技也有很多難關需要攻克,否則如此「有意義」的大計,早就推行了,不用等到今天。
特朗普就這計劃,預算首期撥款1,750億美元,預算三年後完成第一步,但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整個計劃在未來20年要覆蓋全國,成本可能高達8,310億美元。
由於有過「星球大戰」的殷鑑,中國對此只會見步行步,不會被其唬倒,因此美國也不可能藉此重演當年輝煌的戰略勝利。
不過,誰都可以看出,這計劃至少討好了軍方和軍工複合體,人人都可從中賺到大錢,在政治上,也達成了團結軍心的目的。
從戰略上,這至少是回應了中國高超音速導彈的威脅,令到美國人民安心。至於這究竟是否成功,是否有用,又是另一回事了,反正只要中美不開戰,也無從檢察成品的功效。說穿了,1,750億美元買回來的,是心理效應多於實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