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腦巨人眼中AI不能取代的職業
AI(人工智能)當道人人自危,感覺前景黯淡,人生規劃不能沿用長輩一本通書,職業安全屬首要考慮。
據比爾﹒蓋茨(Bill Gates)觀點,儘管AI在技術發展上不斷創新,人類某些獨特能力的需求將難以被完全取代。這位個人電腦巨人,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的3類可與AI共存的職業,其分析理據比較另類。
在蓋茨眼中,第一類不會被AI取代的職業類別是生物學家,原因是生物學研究需要高度的創造性、直覺和跨領域的聯想能力,包括設計實驗、提出假設、從複雜數據中發現新規律等,這些過程均涉及人類獨有的科學洞察力。AI雖能加速數據分析或模擬實驗,但無法自主形成突破性甚至顛覆性的科學假設,也缺乏對生命科學倫理和社會影響的綜合判斷。
第二類不會被取代的職業是能源專家,全球能源轉型涉及技術創新、政策協調、地理與文化差異的適應性調整,包括設計低碳能源系統須平衡技術可行性、經濟成本和社會接受程度。AI可優化能源分配或預測需求,惟仍難以取代人類在戰略決策和利益權衡中的角色。
第三類不會被取代的職業是大家普遍認為將會成為最高危的程式設計師,雖然AI能輔助生成代碼或修正錯誤,但軟件開發的核心在於理解用戶需求、設計架構,以及運用創造性解決問題,尤其AI工具本身仍需人類設計與監管。
蓋茨再補充,他相信運動員與人文領域均不會被AI取代。觀眾不會想觀看AI作為替身的比賽。邏輯推斷,藝術家、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等需要高度情感互動或文化理解的職業亦難以被取代。
AI的未來趨勢,將會是協作而非取代。根據蓋茨強調意思,AI將會成為人類的「工具」,而非替代者。正如生物學家利用AI模擬藥物分子結構,能源專家透過AI預測氣候變遷影響,程式設計師藉由AI加速軟件開發流程。職業的演進方向將是「人機協作」,而非單一角色的淡化甚至消亡。
蓋茨的觀點有如當頭棒喝,我們與其要繼續擔心被AI取代,倒不如專注於培養AI無法複製的「人性化技能」,例如批判性思考、創造能力與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