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10-15 04:30:10
日報

經濟增長理論的雙面刃

分享:
經濟增長理論的雙面刃

經濟增長理論的雙面刃

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與以色列雙重國籍學者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法國學者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及加拿大學者彼得郝伊特(Peter Howitt)三人獲獎。

其中,經濟史學家莫基爾獲頒一半獎金,以表彰他發現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獎金則由阿吉翁及豪伊特瓜分,表彰他們對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譽為是共同描繪了一幅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完整拼圖。莫基爾從歷史長河中解釋了促進創新的社會與知識條件是如何形成。莫基爾深入探討了為何工業革命後經濟增長能得以持續。他的研究指出,關鍵在於「有用知識」及「處方知識」的不斷累積與兩者間的良性循環。「有用知識」是關於自然規律的系統性科學原理(即「為甚麼」行得通),「處方知識」則是關於如何製造物品的實際技術和工藝(即「怎樣做」行得通)。在科學革命前,這兩種知識常常都與現實脫節。科學原理指導技術實踐,技術難題反過來再推動科學探索,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知識增長的循環,引領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莫基爾強調,一個對變革開放的社會環境,對於新思想克服既得利益群體的阻力至關重要,開放思維亦是工業革命始於英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吉翁和郝伊特於1992年構建了一個開創性的「創造性破壞」數學模型,展示創新一旦啟動,如何在市場中被競爭與淘汰機制所驅動,並將這一概念置於嚴謹的經濟學分析框架之中。他們的模型揭示了經濟增長並非一帆風順,新的企業伴隨更好的技術或產品,舊有的市場領導者被淘汰,形成新一代創新者取代上一代的命運,周而復始,成為企業間不斷更替的動態進程,這種現象亦正好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他們的理論為政府如何制定創新政策提供了更深層的見解。創新成果的社會價值能大於企業自身的私人利益,意味著政府資助研發有益;然而過快的創新步伐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政策有必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反映在政策鼓勵研發之同時,亦必須通過社會保障及再培訓,來幫助在「破壞」中因技術與產品或服務被淘汰而失業的人士。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