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業集團上月底宣布「1供4」供股;圖為其網站。
文業集團(1802)最近的供股消息在內地財經界頗受關注。文業集團是一家總部在深圳的建築裝飾工程與設計提供服務商,屬政府重點扶持單位。過去幾年,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和疫情影響,公司遭遇核心客戶違約、供應商欠款、銀行帳戶被凍結等困境。這並非孤案,而是行業系統性壓力。
幸運的是,文業集團是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公司。在香港專業機構協助下,文業集團快速完成重組,剝離高負債子公司,大幅降槓桿。上月31日,公司宣布「1供4」供股,認購價0.045元/股,預計集資約1.5億元,全額包銷由港利資本承銷。供股後,公司預計從淨負債約7,000萬元人民幣轉為淨資產約7,000萬元人民幣,財務狀況顯著改善。同時,其香港上市公司身份助其拓展一帶一路業務,近期承接海外訂單,初步實現「走出去」布局。
此案彰顯香港作為內地企業國際化橋頭堡的作用。文業模式或成大灣區中小企業標杆,激勵更多企業借助港股優化債務、升級業務、突破國際化。
2025年10月6日,特首李家超發布《2025-2026施政報告》,「內地企業出海專班」正式啟動。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牽頭,聯合財政司、金管局、港交所(388)、投資推廣署、貿發局等機構,並獲商協會支持。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內地企業出海加速,香港服務國際化潛力巨大。局長丘應樺稱,將建一站式平台,為企業定制海外方案,轉化成香港經濟新動能。
按照最近公告,集團財務狀況大幅改善,並正覆核上市科和上市委員會的停牌決定。按照集團現況,相信覆核應能順利通過。而集團最近公佈的供股計畫,在市場獲得良好反應,已獲券商簽訂硬包銷協議。預期在香港政府有利的大政策支持下,供股計畫很快獲監管機構審批。文業集團供股案展示了境內企業依託香港靈活高效的金融生態,迅速擺脫債務困境到吸引國際資金改善財務狀況的案例。相信更多全國中小企業將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深化「內地企業出海」戰略,更好配合國家十五五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