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9-01-04 06:00:00

銀屑病濕疹 易混淆

分享:

皮膚出現發炎、紅腫、灼熱或痕癢,是濕疹常見的病徵,也普遍見於銀屑病患者身上。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表示:「由於濕疹和銀屑病的病徵相似,患者容易將兩者混淆。」銀屑病患者若誤以為患上濕疹而只塗類固醇,雖可控制皮膚徵狀,但長時間使用類固醇或會出現耐藥性,令病情反覆和惡化。


何家強認為可從發病年齡及位置,分辨銀屑病和濕疹。

何家強認為可從發病年齡及位置,分辨銀屑病和濕疹。

本地臨床上亦有不少銀屑病跟濕疹混淆的個案,而後期因病情嚴重而轉介至皮膚科的銀屑病患者,大多已達中等至嚴重程度的情況。何家強續稱:「雖然銀屑病的病徵很容易與濕疹混淆,但我們可根據患者病發年齡及位置分辨出兩者。」

銀屑病多20及50歲病發
銀屑病為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與心理因素及壓力有關,20歲及50歲為病發高峰期,常見於身體外側的皮膚,如手肘、膝蓋、頭皮及背部等。何家強指出20歲及50歲這兩個歲數的人士,正值人生歷程及社會角色的轉變,往往因此而感到壓力,所以容易誘發銀屑病。至於濕疹屬過敏性皮膚疾病,一般常見於頸部、臉部及身體內側的皮膚,因遺傳加上外來因素誘發,5歲或以下兒童為常見的病發年齡組別。
中度至嚴重程度的銀屑病患者,一般可以考慮需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是針對體內的發炎因子作出抑制,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副作用相對較少及輕微。

Ad Block

針對皮膚發炎因子
現時生物製劑治療包括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及白介素抑制劑。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能控制發炎情況,但治療兩至三年後,身體有可能出現抗藥抗體,令藥效減弱,患者繼而需加重藥物劑量以維持治療效果,因此藥費和副作用亦隨之增多。另外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容易增加患者感染肺癆菌的風險。
至於白介素抑制劑可分為抑制白細胞介素17a(IL-17a),以及抑制白細胞介素23(IL-23),兩者針對皮膚發炎因子及均不容易出現抗藥抗體而降低藥效。

Ad Block

回復正常生活
對於患者而言,抑制白細胞介素23(IL-23)同時有效針對銀屑病引起的皮膚發炎及失衡的T淋巴細胞,以降低復發的風險,並有可能延長病情受控的時間,一般治療兩星期後便能起效,比傳統口服藥物需要一至兩個月才起效,明顯較快見效。有研究數據顯示,在治療16星期後,八成患者的皮膚狀況與基線相比得到90%的改善,即達到銀屑面積嚴重指數PASI 90。四成患者甚至能達至100%的改善,即銀屑病斑塊完全消失。此外,研究也指出,達到PASI 90或以上的患者,會有多一倍機會讓生活完全回復正常。

Ad Block

抑制白細胞介素有助銀屑病患者回復正常生活。

抑制白細胞介素有助銀屑病患者回復正常生活。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