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0-04-07 04:30:00
日報

ADHD適當用藥 減父母照顧壓力

分享:

患ADHD(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孩子常被標籤不聽話、不專心、懶、蠢,連帶父母亦被批評管教無方,加上要多花心力照顧子女的學業和生活,心理、生理均受壓力。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不少父母因而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病,甚至有夫妻因為管教出現嚴重分歧而離婚,更因情緒失控「出手」而被告虐兒。他指出,適當用藥除了能改善孩子行為,亦可紓緩父母一定的壓力。

患AD(專注力失調)的孩子容易分心、愛交談、拖延時間、「大頭蝦」,考試時常看漏、看錯題目,最終影響成績,問題可因課本愈來愈艱深,而愈來愈明顯。HD(過度活躍症)孩子則經常坐不定、騷擾他人、行為衝動,容易傷及自己和他人。

ADHD孩子因不能專心而要花大量時間做功課。

ADHD孩子因不能專心而要花大量時間做功課。

家長易情緒失控
歐陽國樑指,曾有一名同時出現上述AD及HD徵狀的6歲男孩,經常爬高爬低,更有打老師等失控行為。未確診前,父母已因為管教分歧而互相指責,導致離婚,爸爸更被控虐兒。男孩在寄養家庭時雖已經確診並正接受治療,但行為未有改善,寄養媽媽亦開始出現情緒問題,半年後又要轉往另一個寄養家庭。男童自接受較高藥量後,始能控制行為,並正常上課。

ADHD經常令孩子被錯誤地標籤,家人誤以為孩子「教極不識、不聽」;學校的投訴、旁人的眼光亦令家長受壓,引致情緒問題,與孩子關係愈來愈差,歐陽國樑指,「臨床上起碼四成父母因而出現情緒病。即使小孩確診ADHD,本港父母通常過分恐懼精神科藥物,情願先嘗試藝術、遊戲治療等,卻往往因此延誤正確治療。」

歐陽國樑指不少父母因恐懼精神科藥物而令小孩延誤治療。

歐陽國樑指不少父母因恐懼精神科藥物而令小孩延誤治療。

助發展強項
歐陽國樑解釋,現時治療ADHD的一線藥物直接刺激腦部產生多巴胺,可於數小時內產生效果,主要分長效及短效,效用維持4至12小時;長短效藥各有高低劑量,長效不等於高劑量,副作用亦不會因長效而較多。醫生會視乎孩子反應調校合適劑量,「以長效藥物為例,藥物可助孩子在每天較長時期,在學校及家中等不同場合控制行為及發展穩定規律,減少家長的照顧壓力;更重要的是,可省下更多原本在未用藥前與家長『搏鬥』的時間,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與強項,而非日日做4、5小時功課,連睡覺時間都沒有。」

本港現時約有6%兒童患有ADHD,不少父母正承受照顧壓力,歐陽國樑提醒,「不要當ADHD是精神病,只是天生某種能力的強弱問題,如專注力和自控能力等;不要當藥物和訓練是治療,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