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生活
2017-04-20 06:00:00

那些年的女神

分享:

每個人都曾擁有「玩具」,長大後,翻翻家裡角落,總會找到一、兩件「古董」收藏,勾起孩童時的生活點滴。那些不復見的鐵皮、塑膠,恍如側寫著當年香港的社會面貌,尤其是洋娃娃,更把上世紀每一代女孩夢想的「最美」模樣紀錄下來。
文:Wing  圖:黃偉傑、部分圖片由康文署及美泰公司提供

洋娃娃早在十七世紀在西方面世,是迄今歷史最悠久的玩具,經歷數個世紀,它們的外貌和製作原材料隨著經濟發展改變,不少中外書籍均曾以娃娃玩具的發展,追溯和探討當代社會。香港歷史博物館現正舉行的《香港玩具傳奇》展覽就如一本立體歷史書,把展場劃分成多個展區,概述本地玩具發展里程碑,而場內唯一的「粉紅專區」便展示了部分曾紅極一時的洋娃娃公仔;據該館助理館長劉思詠所講,今次選出的洋娃娃展品主要根據其生產年份、原材料、品牌故事性及代表性作篩選。

 

從塑膠倒模開始
「五十年代時,香港有很多玩具生產商,早期生產的洋娃娃都是跟隨世界潮流,許多都是BB模樣,可能因為當年的孩子沒有太多娛樂,夢想跟媽媽一樣,快點長大照顧小孩。」當年歐美生產商常以布、燒瓷或木糠混合紙漿及樹膠合成物製作娃娃,及至熱可塑性樹脂塑膠物料「賽璐珞」(celluloid)面世,塑膠洋娃娃從此大行其道,不過,由於賽璐珞極度易燃,在戰後五十年代已被現代塑膠取代。「五十年代初,雖然本地生產大量洋娃娃,但技術頗貧乏,娃娃的面部表情、頭髮和四肢都不太細緻;它們的頭部是以塑膠倒模技術來造,連頭髮都是膠造,服裝沒有特別主題或設計,跟當年流行的服裝差不多,風格平實和樸素。」如前文所言,當年的香港已有不少廠商製作洋娃娃,但並非像現時般,以品牌模式出產,大部分是山寨廠按外國生產商的出品,照辦煮碗複製而成,沒有品牌「包袱」,價格自然較低廉。

 

廉價之選—山寨膠娃
眾所周知,五十年代起,本地製造業急步起飛,洋娃娃的製作技術亦隨之進步,「玩具商陸續改用PVC製成軟質娃娃頭,以前用塑膠造的,娃娃的面部質感看來很粗糙,但改用PVC後,顯然平滑很多,面形、五官較立體分明,而最大的轉變就是娃娃的頭髮不再用膠造,生產商改用車縫方法,將毛線植入頭皮,令小孩子可為娃娃梳頭。」製作娃娃的技術,跟隨二十世紀的全球經濟,經歷過幾番動盪變改。五十年代後期,內地受著國共內戰的洗禮,商家及龐大的勞動人口湧入香江,本地製造業急促增長,父母「搵到食」,得益的自然是孩子,成長環境變得富足,對玩具自然要求更高;同時,在西方工業革命後,「來佬貨」開始傳入亞洲,而當中對孩童界最具影響力的產品,其中一款必然是1959年3月9日在美國國際玩具展覽會首次曝光的Barbie娃娃,「香港由六十年代開始,愈來愈多女性在工廠工作,女性地位有所提升,衣著打扮變得時尚,孩子見到成年人這樣時髦的打扮,當然也很想模仿。」眾所周知,Barbie娃娃是由美國玩具製造公司「美泰」(Mattel, Inc.)研發,甫面世便瘋魔全球,不過,原來全球首個fashion doll生產商並非美泰,而是一家成人漫畫公司,「1955年時,一家德國成人漫畫公司,根據《畫報》內著名的連環漫畫人物,設計了全球首個fashion doll『碧兒莉莉娃娃』(Bild Lilli doll),原意是吸引男性讀者,但最後卻因娃娃外形美艷,吸引了大量女性購買,那個娃娃更一夕爆紅。」


美泰公司在六十年代中奪得Barbie的全球專利權,娃娃外形貫徹碧兒莉莉的冷艷。

美泰公司在六十年代中奪得Barbie的全球專利權,娃娃外形貫徹碧兒莉莉的冷艷。


由德國成人漫畫公司於1955年生產的首個fashion doll,是根據《畫報》內的連環漫畫人物設計的碧兒莉莉娃娃。

由德國成人漫畫公司於1955年生產的首個fashion doll,是根據《畫報》內的連環漫畫人物設計的碧兒莉莉娃娃。


二十世紀後期出產的Barbie經歷多次微調,最明顯之處是眼神由掃視變成直視。

二十世紀後期出產的Barbie經歷多次微調,最明顯之處是眼神由掃視變成直視。


早期的Barbie模樣以白人為主,直至後來被指種族歧視,才開始出產不同膚色的娃娃。

早期的Barbie模樣以白人為主,直至後來被指種族歧視,才開始出產不同膚色的娃娃。

美泰公司的另一名作──80年代瘋魔全球的椰菜娃娃。

美泰公司的另一名作──80年代瘋魔全球的椰菜娃娃。

椰菜娃娃每個都有出生證明書,而且容貌不一,獨一無二。

椰菜娃娃每個都有出生證明書,而且容貌不一,獨一無二。

由本地玩具公司「永和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林亮在1957年生產的吉娜娃娃,全球銷售量驚人,連美國玩具大王Louis Marx都曾提出收購。

由本地玩具公司「永和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林亮在1957年生產的吉娜娃娃,全球銷售量驚人,連美國玩具大王Louis Marx都曾提出收購。

本土之光—吉娜娃娃
一個來自成人漫畫的娃娃,在全球掀起一陣fashion doll熱潮,西方以至亞洲廠商紛紛「有樣學樣」,仿製同類洋娃娃,就連「黃鴨之父」本地玩具大王林亮也是其中一員,「當時林亮留意到市面上的碧兒莉莉娃娃,認為它很有潛力變成受歡迎的玩具,於是仿照它在1957年生產了吉娜娃娃,它的銷售量驚人,甚至遠銷至美國。」數年前,大型黃鴨在維港展示,令港人為之瘋狂,身為黃鴨之父的林亮自然也被傳媒邀訪;當時他亦提到,Barbie娃娃並非美國公司首創。劉女士解釋:「1959年時,美國玩具大王Louis Marx曾經向他買吉娜娃娃的生產權,但他沒有答應,最終是林亮與他合作生產。」按時序而言,美泰公司1959年面世的Barbie娃娃,該是第3個fashion doll大型生產商,但美泰後來提出版權訴訟,引發一場持續數年的官司,最終於1964年成功奪得Barbie娃娃的全球專利權,從那時起,香港的孩子們再沒有土炮Barbie娃娃陪伴,剩下的,全是美泰生產的來佬貨。

 

美泰Barbie崛起
1959年至今,美泰的Barbie娃娃佔據全球洋娃娃市場,有胸部、妝容的成人外形,是Barbie創作者Ruth Handler一直以來的堅持,「其實Barbie的外型和樣貌,在這半世紀裡沒有太大轉變,由59年第一個Barbie開始,它們的妝容已是烈焰紅唇,眼蓋帶有濃濃眼妝,而Ruth唯一容許的改變,就是讓它們看來親切點。」由於Ruth當年是參照碧兒莉莉娃娃創作,而它是來自《畫報》中一名獨立自主的職業女性角色,因此其打扮和樣貌稍欠親切感,「最初的Barbie樣貌多數沒有笑容、眼超超,看起來很寸,多數束馬尾,一副女強人的模樣;後來美泰把它改成咧嘴而笑,而到了1971年,更把Barbie娃娃的眼睛向一方掃視的神態,調校成向前看,令它看來較具親和力。」Barbie娃娃是半世紀以來的女性象徵,它的小小改變都印證著女性的當代社會地位,甚至見證了美國的種族政策變更,「美國一直都是白人主導的社會,很自然地,早期的Barbie全是白人模樣,後來因被指歧視而開始生產有色人種的Barbie。」至1980年代,拉丁美裔、黑人甚至亞洲人的Barbie娃娃也相繼面世。

 

80年代名物—椰菜娃娃
作為80後,最熟悉不過的洋娃娃必然是Barbie,但其實在它面世後的二十多年後,曾一度遇上同由美泰生產的娃娃勁敵──椰菜娃娃。「八十年代時,椰菜娃娃在全世界掀起搶購熱,全靠創作者想到一條好橋,就是一個好的故事設定。」她指,每隻椰菜娃娃的模樣不同,即使其產量驚人,每隻仍然擁有獨一無二的樣貌,「它們的服裝、眼睛、髮型、髮色、膚色以至臉上雀斑的分布位置都有所不同,而且當小孩在它們的嘴巴放入塑膠食糧時,更會仿真人咀嚼。每個都有出生證明書,令當時的人感覺好像領養小孩,而非單純買一件玩具。」不過亦因椰菜娃娃能夠「咀嚼」,曾經被指為具危險性的玩具,但時至今日,仍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娃娃玩具之一。

五十年代出產的「土炮」娃娃,以易燃塑膠料賽璐珞製作,以倒模技術製作,連頭髮都是塑膠製。

五十年代出產的「土炮」娃娃,以易燃塑膠料賽璐珞製作,以倒模技術製作,連頭髮都是塑膠製。

五十年代後期,受西方文化傳入影響,娃娃們的外觀和打扮都較像西方美女。

五十年代後期,受西方文化傳入影響,娃娃們的外觀和打扮都較像西方美女。

五十年代後期,廠商改用PVC製作軟質娃娃頭,令娃娃輪廓更立體,並改以車縫方法將毛線植入頭皮,較貼近頭髮質感。

五十年代後期,廠商改用PVC製作軟質娃娃頭,令娃娃輪廓更立體,並改以車縫方法將毛線植入頭皮,較貼近頭髮質感。


美泰Barbie創作者Ruth Handler。

美泰Barbie創作者Ruth Handler。

香港玩具傳奇展覽
日期:即日至5月15日(逢周二休館)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周末及公眾假期至晚上7時)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
查詢:2724 9042 

香港玩具傳奇展覽

香港玩具傳奇展覽

香港歷史博物館助理館長劉思詠。

香港歷史博物館助理館長劉思詠。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