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自由行|古迹遺址中的嶺南文脈|人文篇
粵港澳大灣區位處中國南方,這裏古時曾被視為「南蠻之地」,但事實本地的文化底蘊,絲毫不比其他地方遜色。
事實上,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當中,不難找到極具特色的古迹遺址,訴說獨一無二的歷史故事,既有嶺南文化的特徵,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佛山祖廟 眾廟之首也是嶺南文化縮影
始建於北宋佛山祖廟有近千年歷史,建築多採用木石材料,其中殿堂屋脊以傳統的石灣陶塑裝飾,牆壁更裝飾着大量精美的磚雕和灰雕,極具藝術及文化價值。
佛山是「武術之鄉」,有悠久的武術歷史,是中國南派武術的發源地。
佛山祖廟的另外一個特別之處,是不少遊客會為了武術前來,除了觀賞每天定時定候的醒獅表演,還有探訪這裏的葉問堂及黃飛鴻紀念館。
葉問堂收集大量武術宗師葉問的珍貴照片和信件,黃飛鴻紀念館則展出相關的小說、電影、戲劇甚至漫畫,更一幅據稱是中國僅存的黃飛鴻真人照片,當然也少不了有「十三姨」的真人照片。
廣州陳家祠 嶺南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陳家祠原名陳氏書院,是廣東各縣陳氏宗族合資捐建的「合族祠」,專門為有份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廣州城備考科舉、候任、繳納賦稅、辦理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
其由大大小小共19座建築組成,總佔地面積達15,000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
陳家祠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的明珠」,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傳統建築之一,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築。
現在的陳家祠「變身」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收藏、研究和展覽以廣東地區為主的民間工藝,館藏20,000多件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近3,000件國家級珍貴文物,是廣東省的博物館中、收藏明清以來廣東民間工藝精品最為豐富的藝術類博物館。
陳家祠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打卡廣州的熱門地點,深受遊客歡迎,假日一票難求!
石室聖心大教堂 中西交流「混血兒」
石室聖心大教堂始建於1863年,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最大哥德式教堂,更是全球僅有的4座全石結構的哥德式教堂。
所謂「石室」,即教堂的牆壁、柱子,以及雙尖塔都是用花崗岩,另外3座分別是法國巴黎聖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及英國倫敦西敏寺。
只不過,既然是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石室聖心大教堂自然有不少地方糅合中西建築特色。例如採用了糯米桐油取替水泥,作為岩石之間的黏合劑,既防水又牢固。
教堂部分裝飾,也能看得出其「混血兒」的特質,例如頂部排水口用了石獅子取代西方怪獸、大門是粵式木雕,甚至地板也是變成了廣東特色大階磚,盡展中西合璧。
有趣的是,這座在廣州的哥德式教堂,材料卻是「香港製造」。
皆因教堂的牆壁及柱子都是花崗岩,翻查資料,廣州並沒有出產花崗岩,石材是在香港牛頭角及茶果嶺一帶的石場開採,再送往廣州。
故此,石室聖心大教堂的「混血兒」身份,自然也要加上「港產」。
仙花寺遺址 傳教士利瑪竇來華起點
明朝萬歷年間,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與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抵達澳門,並在獲當時地方官員的批准後,乘船前往肇慶。
利瑪竇的中國之旅,就是從肇慶開始。
到達肇慶後,利瑪竇與羅明堅繼續獲官府庇護,可以暫時定居。
當時肇慶西江岸邊的石頂崗上,有一座正在修建的寶塔崇禧塔。在崇禧塔東側,利瑪竇和羅明堅得到一小塊土地,於是他們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
利瑪竇在這裏創造了多個歷史上的第一:仙花寺是中國第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外曾懸掛着中國第一個機械自鳴鐘。
此外,利瑪竇在仙花寺繪製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編纂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辭典《葡漢辭典》,與當地文人共同探討第一次將「God」翻譯為「天主」。
可惜的是,仙花寺早在百多前被焚毀,如今附近的天主教堂是近年模仿原樣重建,當年的所在地只有一塊遺址紀念碑。
不過,仙花寺遺址所在的崇禧塔景區,已設有《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瑪竇》固定展覽,以圖文配合眾多實物,並運用聲、光、電和觸控螢幕等多媒體先進科技,生動地展示利瑪竇進行中西文化交流活動的過程。
延伸閱讀:灣區自由行|古鎮裏的唐宋明清|人文篇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