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私下聯繫「客服」後,會被引導參與「推廣a任務」。(互聯網)
內地消費大節「雙11」臨近,央視日前提醒民眾一種故意寄送劣質貨或發錯貨的舊瓶新酒行騙手法,呼籲民眾警惕。北京一名女受害人,花7元(人民幣、下同)購買產品,發現貨品是次貨後要求退款,最終竟跌入「刷單陷阱」,被騙去5萬元。報道一出,「#央視揭網購故意發錯貨騙局#」衝上社交平台熱搜第一名。
報道指,北京一名姓張女子近日在直播間以7元購買電動攪蒜機,收貨後發現商品損壞,遂聯絡商家。商家欣然安排「補發貨品」,並遊說張女脫離網購平台,私下聯絡,添加微信好友。
被拉入「商家任務群」先獲利 後被騙
張女之後被拉入所謂的「商家任務群」,群內有「刷單任務」,透過刷單提升店舖成交量,就可穩袋佣金,小額充值即可參與。張女為之心動,見前幾筆小額充值均順利獲款,後來便充值500多元,但對方突然宣稱她「做錯了」,指她刷單時漏了在單前「加一個備注」。
張女見是自己做錯,遂問才如何取回之前的500多元,得知要再充值1,000元才可。「粗心大意」的張女之後繼續不斷「犯錯」,為追回款項,她前後累計轉帳逾5萬元,才驚覺受騙報警。
受害人刷單期間被指「犯錯」,須再充值才可領回之前投放的金額。
以「申請賠償」好過退款 誘買家上釣
內地警方提醒,詐騙分子的新手法是在網購平台開店,售賣玩具及日用品等,然後故意寄錯貨、寄壞貨,待買家聯繫便以「售後理賠」為由,引導掃描私人二維碼及添加微信等聯絡「客服」,然後再引導買家下載app;接著就返回先提供甜頭、然後才「釣大魚」詐騙的「刷單返利」、「投資盈利」老套路,最終亦可能以「帳號凍結」及「法律追責」等威逼對方轉帳。
警方指,當買家嫌麻煩拒絕私下聯絡「客服」,而想直接退款了事,詐騙分子會以發錯貨、發漏貨可申請「賠償」,而賠償金額會比直接退錢多,來引誘買家掃碼。



